以新质生产力 赋能辽宁高质量发展

  林 强 李崇峰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辽宁作为科教大省、制造业大省,立足自身区位和产业基础,面向未来应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找准比较优势谋发展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研判辽宁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辽宁工业的支柱力量是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选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辽宁要发挥自身产业基础优势,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辽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辽宁科教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领域与主导产业高度契合,支撑辽宁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众多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要找准定位、各展所长、协同发力。要加强创新资源协同整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策源功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牛鼻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集群和产业链,以群链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让更多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当前,能源低碳化、清洁化、智能化利用已成为大势所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或技术突破,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具备发展成支柱产业的潜力,对其他产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是未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引擎,能够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产生重大影响。要充分认识并把握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谋划产业发展新思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先立后破。要从长远预判,不断增强产业内生动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克服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要聚焦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找准辽宁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抓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现有产业,大力推动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未来产业方面,科学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制定实施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等领域,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实现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是新科技,着力点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集群建设为抓手,补齐补强产业链,加快建设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群攀“高”逐“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通过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立足辽宁的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同时,要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用下一代通信网络、大模型、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畅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并衍生出新兴产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充分挖掘与释放人才红利,引育人才、汇聚人才、组织人才、成就人才,从根本上激发人才创造力,满足产业转型与升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需要建立和健全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要持续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建立合理容错机制。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财税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套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用活用好全省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新质生产力的转化。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制度创新融入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完善制度体系,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吸引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与本地资源有机结合,主动参与世界竞争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强化各类创新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国际合作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发挥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优势,搭建市场化的国际合作平台,构筑互利共赢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走出国门,在资本、技术转移、市场拓展、项目开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更好发挥辽宁在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重要战略枢纽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市委党校)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