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宁鼓乐的主要乐器。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唢呐艺术(丹东鼓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海峰(左二)在表演。 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刘海搏 丁 冬
项目名称
辽宁鼓乐
概况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提要
辽宁多水,很多区域河流纵横交错、地肥水美。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逐水而居的人,一些民间习俗自然随之发展起来。于二〇〇六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辽宁鼓乐就是其中之一。千百年来,高亢清丽的鼓乐与蜿蜒过境的河流相伴相生,世代传承,融入百姓生活中。
逐水而居的人 用欢快的鼓乐表达情感
在辽河流域,辽宁鼓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辽宁鼓乐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可以说,全省各地的鼓乐为辽宁鼓乐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奠定了基础。”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蔡学勤说。
蔡学勤解释,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辽宁鼓乐遍布全省,优秀项目和高水平艺人有很多,形成我省复杂、繁多的鼓乐项目。除了辽宁鼓乐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外,还有复州鼓乐、普兰店鼓乐、建昌鼓乐、本溪鼓乐、岫岩民间鼓乐、朝阳民间鼓乐等诸多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而市级、区(县)级的非遗鼓乐项目也不在少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鼓乐在辽宁流传之广、受众之多、影响之深。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委会特约编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国家名录评审专家组成员杨久盛,在著作中曾提到——结合出土的辽墓壁画、《满洲实录》插图、《锦州府志》等资料,可以梳理出笙管乐在辽河流域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辽代(907年至1125年),唢呐乐在辽河流域流传不会晚于16世纪末,经过漫长的萌生、发展,大约在18世纪末发展成熟,并与笙管乐合流,形成了具有今日格局的辽宁鼓乐乐种。
顽强——这是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放对辽宁鼓乐的评价之一。“千百年来,辽宁鼓乐克服了理论失传、史料记载缺乏以及人们的观念偏差等种种困难,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珍贵民间艺术。”李放说。
任何一种民俗和技艺的产生、发展,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辽宁鼓乐也不例外,它就像奔腾不息的辽河,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在不断融合中传承至今。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辽宁卷》在介绍辽宁鼓乐前,专门对我省的地理环境进行论述。文中提到,辽宁自古以来有水、陆两路交通。在水路方面,内河和海上交通开发得较早,如早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与辽东的公孙氏政权联络以及魏将司马懿征讨公孙渊,都是通过水路。当时,“由登州航海至今旅顺口,再沿海至营口之辽河口,由此上溯到三岔河口,入浑河,转太子河,可迳造辽阳城下。”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参与编辑此书的李润中告诉记者,以辽河口民间鼓乐为例,清朝时,中原大批移民迁徙至东北,带来了民间鼓乐。移民在辽河口一带安居,他们沿河垦荒、下水渔猎、码头兴市,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鼓乐坊子逐渐扎根、兴盛。此外,水路运输繁荣、码头兴盛也进一步促进了辽宁鼓乐的发展。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辽河口民间鼓乐》一书中也提到,很多鼓乐艺人通过水路往来,他们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是民间鼓乐发展的重要条件。
“辽河口民间鼓乐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因为人们在辽河两岸生活而蓬勃。”李润中说。
2006年,辽宁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唢呐乐笙管乐 地域环境衍生出不同风格
系统地梳理辽宁鼓乐项目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单就非遗项目而言,在省级不同的非遗鼓乐项目中又包含着为某一种乐器的演奏技艺而单独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例如,复州鼓乐是省级非遗项目,但复州鼓乐中的笙管乐(复州双管乐)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多而复杂的辽宁鼓乐在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同时,迅速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融合,衍生出一系列不同风格的演奏方式,形成多种鼓乐形式。目前,业内普遍认为,辽宁鼓乐主要分两类:唢呐乐和笙管乐。主奏乐器不同,专用曲目也不同。
生活在丹东东港市孤山镇的唐海峰是唢呐艺术(丹东鼓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当地响当当的唢呐大师、“唐家班”班主。在方圆百里的村镇,谁家办事情需要鼓乐演奏,首先想到的就是“唐家班”。如今,大孤山脚下的“唐家班”已经传承到第五代了。现任“班主”、第四代传人唐海峰告诉记者,唐家祖上从山东来到孤山镇后与当地喇叭乐手组成鼓乐班。从此,唐家世世代代都在研习唢呐艺术,唢呐已经融入家族基因中。“我儿子唐开鑫是沈阳音乐学院唢呐演奏专业的学生,是第五代传人,我希望他能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注入青春活力。”唐海峰说。
大连瓦房店市国家一级演奏员宋喜平是复州鼓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与唐海峰专注唢呐乐不同,宋喜平除擅长唢呐外,还十分精通辽宁鼓乐的另外一个类别——笙管乐。他的一首双管独奏曲《江河水》如泣如诉,闻名全国。笙管乐以单管或双管、笙为主奏乐器,通常由一支管配两盘笙。
记者见到宋喜平时,他刚刚结束一场演奏。他告诉记者,复州双管乐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展现很强的艺术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复州城有复州河、珍珠河过境,是辽南的交通要道。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成长”于海边的双管沿着河流逆流而上,迅速传播。
双管由哨片和管身两部分构成。制作哨片的材料是芦苇秆。复州双管哨片所用芦苇来自丹东、营口、盘锦、庄河等地的大河两岸。其基本做法是:采集生长旺盛时期倒伏、但并没有死亡的芦苇,取其从地面往上数的第三、四、五节。阴干后,刮去外部硬皮,掏去中间苇膜,再用开水烫后用夹子夹扁。晾干后,再精细加工,在根部未压扁部分用细铜丝捆绑十圈,至此方可使用。哨片的长度一般为6厘米。
瓦房店市文化馆馆长葛莉莉告诉记者,近几年,民间鼓乐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复州鼓乐艺人已近千人,双管艺人200余人,鼓乐班子有20余个。尤其是复州双管演奏家刁登科发明了双管演奏和声,能同时吹出两个音,现在瓦房店地区的民间艺人们基本上都掌握了和声的吹奏方法。
吹不完的欢乐曲 道不尽的幸福生活
辽宁鼓乐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这正是它拥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鼓乐艺人世世代代使用的曲谱被称作工尺(发音“chě”)谱,笙管曲大体上分为堂曲和拍(发音“pǎi”)子两类,打击乐器分为小镲、堂鼓、铛铛、乐(发音“yào”)子……当听到这些熟悉的乡音,藏于内心最深处的那一抹乡愁便被激发出来。
与民俗交融在一起,辽宁鼓乐逐渐活跃,或祝福,或期盼,或庆祝,或造势,备受人们青睐,鼓乐艺人也是节庆、仪式活动的常客。有地方志中曾提到,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五,生活在河两岸的人都要放河灯。他们将事先用油纸制成的“莲花灯”放入河中,此时鼓乐皆在,艺人称此为“水会”,所奏曲目有《一江水》《水红花》《水龙吟》等。
李润中告诉记者,鼓乐的声音总是在河边出现。辽河有千年航运历史,繁华的码头是鼓乐艺人重要的活动场所。彼时,庆祝新船下河,鼓乐之声会为现场造势;往来船运出航,也会有鼓乐吹奏,一则盼一帆风顺,二则望生意兴隆。
除此之外,我省还有一则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名为“喇叭仙”的鼓乐艺人过河时将鼓乐伴奏所用4片“乐板”中一片分给艄公,替换泡烂了的舵板,使船身不摇不摆。自此以后,鼓乐艺人过河时,船家均恭恭敬敬,再不收钱,而鼓乐中的伴奏乐板从此只有3片。
传说不足为信,但受百姓喜欢的辽宁鼓乐确实离不开河。翻看各地的地方志可知,有辽宁鼓乐的地方,大多有河。拥有市级非遗项目辽中鼓乐的沈阳市辽中区,境内有辽河、浑河、太子河、蒲河、细河、柳河流经。再看辽阳市,浑河、太子河两大水系的支流遍布境内,有“被山带河”之称。《辽阳市志》中记载,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57条,10公里以上较大河流29条。其中,会吹唢呐的张连悌所在的辽阳县柳壕镇黄套村泥鳅沟境内,便有太子河支流——柳壕河。
“五六岁时,还没开始学唢呐,我就坐在河坝上玩,在河里捉鱼、捉虾。”童年的生活经历,让出生于鼓乐世家的张连悌吹的唢呐格外动情,深受听众喜爱。2018年,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水有源,故奔流不息;乐有根,故长盛不衰。正是因为与大河有着不解之缘,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浑圆、雄厚的辽宁鼓乐才能流过历史长河,在辽沈大地上激荡回响。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