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温情:心灵的归乡之旅

  万学昭

  ■提示

  作家刘亮程重返乡村,在村庄中感受万物生长,在理想与现实间诗意栖居,重返晴耕雨读的田园生活。村庄里堆满故事,十年间,这些故事均收录在刘亮程新作《大地上的家乡》一书里。随意翻开一页,都能嗅到来自自然与岁月深处的馈赠。

  2013年,刘亮程搬离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乌鲁木齐,入住新疆木垒菜籽沟村,仿佛又回到了早年的风声落叶中,“晚上听着狗吠会睡得很安稳,早晨在成片的鸟叫虫鸣中醒来”。在菜籽沟,刘亮程做一切庄稼人的活计。他是泥瓦匠、木工、铁匠,也养鸡、种菜、写作……选择此处,是因为这里保留着儿时的记忆,是他认作家乡的村庄:“两房两屋散落在小溪和山边,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幅山水画。”在他看来,家乡只是破碎地残存于大地上那些像家乡的地方。“菜籽沟便是这样一个我能在恍惚间认作家乡的村庄,它保留了太多我小时候的村庄记忆。”

  对刘亮程来说,故乡既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通往世界的起点,“家乡是一个出发地,是你迎接整个世界,也是世界把它所有都给过你的地方。我们总有一天会回过头来遥望远去的家乡,并将它认领到我们的生活中。我的写作之路,也是对家乡的不断认领。”他觉得,只有远离故土,身在他乡看家乡,故乡的轮廓才会愈加清晰。这种远离,一方面是地理意义的远离,另一方面可能是时间和岁月的距离。“我们在家乡时,家乡一切都在地上,在眼前,在我们身处可处的角角落落。一旦离开家乡,家乡变成‘乡愁’,我们才获得对家乡的一种书写机会。如果我不离开那个村子,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写它,因为我的生活中未曾失去我要写的那些东西。当那些生活远去变成记忆,当记忆再从遗忘中回来的时候,它们才是文学。”

  《大地上的家乡》共分三章,分别为“菜籽沟早晨”“大地上的家乡”“长成一棵大槐树”,写作视野从脚下的村庄,延伸至大美新疆,再扩展到祖国的大地河山。他倾情书写植根于日常生活,关于生命哲学、自然哲学与大地家乡的诚挚篇章,以饱蘸爱与慈悲的细腻笔触,写遍悠久温情的世间万物。

  菜籽沟村堆满了故事:鸡鸣中醒来,日出而作,且耕且读,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看树上开会的乌鸦,等一只老鼠老死,做梦的气味被一只狗闻见;想象开满窗户的山坡,关心粮食和收成,在一棵大树下慢慢变老。这些飘在空中被人视若寻常而熟视无睹的故事,都是刘亮程的生活大事。

  刘亮程以陶渊明式的悠然和宫崎骏式的时空想象,倾情书写大地与家乡的诚挚篇章,凝聚其十年思想文化精华。“地上收麦子的季节,天上星星月亮都闲着。地上的麦香往星空里飘,那里有一层人,每年这个季节让麦香熏醒,他们眼睛朝下看,跟我们朝上望的目光相遇,仿佛黑夜里面对面走来的亲人。”这样带着闪亮的诗意的句子在书中俯拾皆是。描写看星空的自己:“我在这样的夜晚清闲下来,躺在靠椅上看星星。夜空像茫茫戈壁一样,那些朝黑暗里走远的人,夜夜回头,我在书院的松树下,等候他们回望的目光。迟早我也加入其中,在奔赴无尽黑暗的路上,我夜夜回头,到那时坐在夜空下看星星的人是谁呢,谁从茫茫星空里辨认出我微弱而深情的目光。谁的思念会让我如花开放般醒来呢。”描写星空下的山庄:“在书院的松树和杨树上面,在稍远的山坡上面,星空荒芜着。它底下的山坡沟底,年年种麦子种土豆,年年丰收。”刘亮程以孩童般视角阐释对世界的理解与想象。

  刘亮程进入创作的旺盛状态,写出了《捎话》《本巴》和《大地上的家乡》。某种程度上,三部作品均为“回乡”,他认为写作也是一场语言的回乡,是在远离故土以后的那种乡愁在发挥作用:“我写的每一个句子都在回乡之路上。”“每个人的家乡都在累累尘埃中,需要我们去找寻、认领。我四处奔波时,家乡也在流浪。年轻时,或许父母就是家乡。当他们归入祖先的厚土,我便成了自己和子孙的家乡。每个人都会接受家乡给他的所有,最终活成他自己的家乡。”

  如果说《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离开故乡在城市里对家乡的一场深情回望,那么《大地上的家乡》就是他把心中的理想家园重新安置在大地上的一部完整力作。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大地上的家乡》,从黄沙梁到菜籽沟村,刘亮程在精神上从未离开过自己熟悉的乡村文明。

  刘亮程在书中表达一种生命观、自然观:“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人在哭泣的时候,虫子也在叫”。在刘亮程的世界里,一只乌鸦中的老者可以与人对叫,一只狗可以闻见人醒来和睡着的气味。他的文字融乡野日常与灵气于一体,捕捉不可名状的感受,创造超越性的经验。他并非展示现实世界的镜像,甚至超越感觉世界,进入那些“孤悬于现实时间之外”的梦境。半梦半醒之间,人可以在梦中逃离,“暖和地闭上眼睛”,听“一百个一千个秋天的金黄落叶”给大地盖上被子,也可以从遥远的梦中醒来,睁开眼睛,听闻山沟的鸡鸣,还有布谷鸟、雀子和乌鸦的叫声。梦,是他文学发生的地方,“文学是我们的先人在混沌初开的半梦半醒中创造的语言方式,并以此与天地交流”。梦境的打造,是刘亮程从现实乡村特有的时间经验和历史感出发,理解乡村生活与自然生命过程之间更直接的呈现。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