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平
经济学中,有两片著名的“海”,一为“红海”,二为“蓝海”。前者指的是已知的、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后者指未知的、尚待开发的市场。辽宁要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强烈的“蓝海”意识,不断培育新优势、激发新活力、谋划新赛道、塑造新业态。
海洋经济是我省提出的要抓紧补齐的三大短板之一。那么,究竟短在哪里?一是“个头不高”。放眼中国,有11个沿海省份,辽宁的大陆海岸线长度排第四位,但2023年我们的海洋生产总值却排在第八位。二在“体格不壮”。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旅游等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小、未来产业少,许多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某种程度上,“二”是“一”的因。
近些年,辽宁的海洋经济属于“蓝海”范畴的“新浪花”也在加速涌现,但并未形成“大潮”。据统计,我省的新兴海洋产业占比仅为3.7%。可以说,大部分产品仍在“红海”里拼杀,于是,结构不优、效益不高、动能转换慢。
闯“蓝海”,靠的是新思维、新科技。我们要放眼世界、看准趋势、紧盯前沿,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善于下好先手棋,勇于抢占制高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红海”与“蓝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红”中亦有“蓝”,“蓝”也会变“红”。辽宁的海洋经济,传统产业占大头,但这并不是包袱,而是巨大的财富,是我们打造现代海洋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落后产业,关键是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完成从“红海”向“蓝海”的惊艳一跃。
辽宁大院大所大学大平台众多,已建成涉海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58个,拥有一支由院士、杰青、兴辽英才领衔的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支撑我们泛舟“蓝海”宝贵的“第一资源”,但也亟待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活力、释放潜力,打通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链条。如此,辽宁海洋经济就会引擎强劲,驶向“深蓝”。
责编:徐硕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