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回味人生之路

  刘兆林

  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有三本书对我影响深远。

  长篇传记《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是我在上高中时读到的。这部书的作者萧三为毛泽东的湖南同乡,并是青少年时代的学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建立新中国后一直追随毛泽东继续奋斗。他怀着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写作完成了这部非常有价值的传世之作。

  我一上高中就被推举为班委会的图书委员,便得天独厚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其中萧三先生的这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对我的成长起到重要启蒙作用。书中写了青年时代毛泽东利用在校读书的假期,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徒步到乡间作社会调查,受此影响,我们几名高中同学组织了一支长征小分队,徒步几千里,一路不乘火车也不搭汽车连遇上马车也不搭乘,硬是顶风冒雪徒步一个多月,夜宿农村老乡家,住下后帮房东挑水、扫院子,听老乡忆苦思甜,吃饭交钱交粮票,遇有英雄模范的地方,还专门停下来登门拜访,并写下调查笔记。记得那次徒步长征,我们还到刘英俊所在部队拜访调查,我就是那时萌生了有机会一定投笔从戎的念头,第三年竟真的变成了现实穿上了军装,就因毛泽东青年时期也曾当过兵。

  感谢萧三先生这本书教我在青年时代,认识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单行本中篇小说《红项圈》是我最近重读的一本书,也是有生之年读过的一部不足十万字,读后却印象极深的中篇小说,作者是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大奖的法兰西院士,法国著名作家——让·克利斯托夫·吕芬。该书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不畏死亡宁可在狱中服刑,也不出卖爱人的农家士兵的故事,他有一只不离不弃随主人入狱的病狗。

  该书从题材、结构到叙述手法,都新颖别致,引人深思,读后人物栩栩如生,狗的忠诚执着的形象也令人肃然起敬。作者从事过医疗救治工作,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题材,也使他有了“通过写小说,能够生活在‘真理’当中的感觉”。

  我读此书,收获的是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回味,和对自己所写文学作品的反思。

  当代作家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务理解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的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活着》的篇幅也不长,只不过比法国作家让·克利斯托夫·吕芬的八九万字的《红项圈》长了四五万字而已,也算是个小长篇,但他的结构含量却相当大,主题分量也相当重。作者通过《活着》不很大的篇幅,和主要人物大跨度的坎坷经历,表达了一种对苦难生活和面对不幸与死亡的可能的态度:“人是为活着而活着”的,活着不在于追求活着的意义,只关乎“活着”本身。作品着意多次重复死亡,并用人物苦难经历告诉读者,不要在痛苦漩涡中颓废沉沦,要在艰难中“忍下去”“熬下去”“活下去”,面对生活的苦难和不幸,应具有超强的承受力,顽强地活下去而且要活得乐观,无论遇到何等苦难和不幸,都不要绝望。这也是我阅读最大的感悟,人们活着时都走在尘土飞扬的崎岖之路上,死后又一同化作泥土,所以,每个人面对生命难题时,都要顽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