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杨大越

  核心提示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在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必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要健全人大监督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方式。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人大监督制度,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保证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行使,保证人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方式,建立健全信息互通、监督互动、措施互补、成果互用的工作机制,形成权责协同、优势互补、运行高效、资源共享的监督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监督,严格按照预算法、监督法要求,强化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完善人大工作机制。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不断提高议事质量和效率,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系统性、规范性、全面性,切实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功能、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完善审议、交办、反馈、评价相衔接的“闭环式”工作机制,加大审议意见跟踪督办力度,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强化结果应用与跟踪问责,实现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问效有机衔接。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用好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渠道,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丰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议案建议审议办理质量,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健全人大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度统一,有序提升政治参与度。坚持民意民智吸纳机制、反馈机制和落实机制的有机统一,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把民意民智体现到立法、监督等工作中,做到有审议、有交办、有跟踪、有落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夯实人大工作民意基础,用可运行、可操作、可落实的制度规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健全协商民主机制

  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机制,通过系统化、制度化、多样化的协商方式,明确与谁协商、协商什么、如何协商,推动各方深入交流、深层沟通、深度互动。健全意见充分表达机制,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要求,规范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议题、运用协商成果等机制,确保决策民主、透明和科学;健全广泛凝聚共识机制,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妥善处理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促使各方有效沟通、协商合作。

  完善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持续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进一步形成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顺畅的工作制度体系。健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工作机制,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协商,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广求良策,确保各种利益诉求进入决策程序,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和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合乎实际,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得更加彻底、执行得更加有力。

  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协商方式、加强协商渠道协同机制。深化协商民主体系建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形成整体效能。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前的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协商平台,确保协商民主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有制可依,完善公众参与的互联网平台,多做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增进认同的工作,坚决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夯实基层民主根基,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动员多方力量、调动各类资源上的能力优势,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探索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有成效的工作体系,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激发基层民主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真正让人民群众在议事过程中有参与感、获得感,充分实现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治民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完善基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凡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社会普遍关注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领域和环节,都要做到及时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推进制度建设与大数据手段深入融合,把风险防控的关键节点和要求内嵌到审批、监管等网络平台中,推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使权力运行全程留痕,可视、可控、可查、可纠,让人民参与,请人民评判。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制度保障。切实保障职工参与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强化职工在经营管理和各项事务中的参与度,审议本单位的重大决策,管理本单位内部事务,提升职工主人翁意识,拓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范围。切实保障职工监督权,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对于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查、跟踪与反馈,做到件件有回音、条条有整改、事事有着落,确保职工权益落到实处。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强化政治引领,提升统战工作凝聚力。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统一战线各领域各方面,确保统一战线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好发挥党外人士作用,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完善对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领机制,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凝聚共识,画好最大“同心圆”,形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统战工作聚合力。统战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工作部门多、领域广,必须统筹谋划,加强制度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完善基层统战工作网络体系,努力把党政、群团、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力量调动起来,确保统战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群体。抓好统一战线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实,增强统战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锚定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方向目标,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深化机制创新,激发统战工作新活力。完善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相互衔接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整体作用,激发统战工作的新活力。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打造统一战线网络体系,整体性推进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完善从中央到基层纵向统战格局结构建设机制。完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调联动等机制,提高统战工作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将各方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