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歌大院”打造新IP激活文化记忆

开设非遗超市、举办大学生音乐节、组织惠民演出

“辽歌大院”打造新IP激活文化记忆

  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带着精品节目再回辽歌大院,台上台下涌动着特别的情愫。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吴 丹

  核心提示

  大舞台建起来了,轻歌曼舞演上了,非遗超市开起来了,时光深处的记忆激活了……从今年春季开始,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启动“辽歌大院”保护性开发工作,在多方合力下,相继推出“又见辽歌”公益惠民系列演出、“青春向辽宁”大学生音乐节等活动,集聚演艺、非遗、文博等优质资源,打造新的文化IP,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附近的居民纷纷感叹:熟悉的气息回来了!

  如何把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塑造成融艺术惠民场景、学生研学课堂、线下非遗超市、旅游打卡景点为一体的文化IP?周边居民从中获得了什么?怎样借助这一文化符号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体验,进而赋能文旅融合?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舞台就搭在家门口

  艺术触手可及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56号,辽歌大院。门口所立牌子用跃动的音符作为装饰,恰如其分。

  “老李,4点钟有大学生音乐节演出,瞅瞅去不?”“去,还得早点去占个好座呢!”9月21日中午,沈阳市皇姑区新乐街道公艺社区党委书记杜丽娜热情地跟居民李颖秋打着招呼。

  这个夏天,看演出已经成为辽歌大院居民的常态,因为,“杠杠好”的大舞台就搭在了家门口。居民徐女士一边在厨房包饺子,一边不住地往舞台方向张望,身穿艳丽服装的演员们正在排练,听到《夜空中最亮的星》音乐响起,她不由自主地跟唱起来。

  距大学生音乐节的演出还有1小时,志愿者们手脚麻利地搬运起椅子,瘦削的居民李春欣也在其列。记者随后采访时才知道,她今年已经85岁。“我老伴儿是辽艺搞音响效果的,我们家在辽歌大院住了50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趁着身体还行,就多来帮帮忙。看到这些年轻演员,就像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李春欣朴实的话语里蕴含了深情。

  此时,大院南门处也热闹起来,我省首个非遗超市开张了。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尹忠华介绍,货架上摆放的是阜新玛瑙雕、煤精雕刻、松花石砚制作技艺、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等在内的20项国家及省、市级非遗项目的384件作品。来自辽宁省光明学校的40名学生作为“少年文化行·艺起游辽宁”研学体验活动的小学员,在各个摊位前体验起烙画、刻瓷、掐褶纸、吹糖人等技艺。

  “网红墙”绘辽字号经典

  文化元素重新注入大院

  搭舞台,唱大戏。今年,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旗下优质文化资源,把演艺、非遗、文博、研学等项目写进了辽歌大院的“节目单”。一个带着时光印记,多功能、多样态的新的文化IP渐成模样。

  “辽歌大院”不仅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歌剧院、辽宁歌舞团的旧址,还是众多艺术家的摇篮。用老住户的话讲,在这居住过的老艺术家“随便念出个名字来,都如雷贯耳”。国家一级演员李默然,著名演员王秋颖,现代音乐家安波,作曲家刘炽、李劫夫,戏曲表演艺术家金开芳等50余位老艺术家都曾在大院生活、工作过。

  2016年,大院内的艺术单位整体搬迁至浑南区,往日琴声歌声与锅碗瓢盆撞击的交响似乎也淡去了。但在这个夏天,住户们惊喜地发现:大院变样了!

  鲁美教授带着画笔和颜料来了,光秃秃的墙面斑斓了起来,每一幅手绘画都讲述着辽歌大院的荣光。《报春花》《珍珠湖》《苍原》《天鹅湖》《大栓的小尾巴》等经典剧目海报、省直院团简介、1959年“十一”的节目单等,组成了艺术时光的回廊,带人们重温经典。

  辽歌大院的昔日大门复原了,挂上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辽宁歌剧院、辽宁歌舞团、辽宁芭蕾舞团的老牌子,每个字都如历史的吟唱,吸引人们驻足、打卡。

  工人带着设备进场了,闲置空地立起了舞台,近100台电脑灯安上了,背景大屏、两侧彩屏煞是好看。

  环境整治了,曾经人们匆匆掩鼻而过的边角地没了垃圾,人们从“绕着走”变成“常来遛”。

  文化浸润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浸润了人们的心灵,把美的种子撒在了家门口。省演艺事业交流中心主任朱新宇告诉记者,省文化中心成立“辽歌大院”清理整治工作专班,启动“辽歌大院”保护性开发工作。目前,已建设了文化长廊、非遗超市、图书馆分馆等项目。

  优质演出是“辽歌大院”文化品牌建设的重头戏之一。8月5日,“又见辽歌”公益惠民系列演出在辽歌大院拉开帷幕,共举办演出十余场,观众达5000余人。省直四大艺术院团轮番上场,文化元素重新注入大院, “辽歌大院”往日的艺术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扬鞭催马运粮忙》《校园的早晨》等一首首从辽歌大院诞生的精品之作再度奏响,在创新演绎下焕发新风采。

  当辽芭演员在台上轻盈地跳跃,台下来自杭州的两位游客边激动地录视频边说:“赚大发了,居然在沈阳的小区里免费看了场芭蕾舞。这可是辽芭啊!”听到这句话,60岁的大院居民金晓霞心里乐开了花。

  重回故地演出,演员们也是感触良多。“22年前我来到辽歌大院工作,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印迹。”辽宁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李东海说。8月12日傍晚,演员们走完台准备演出,遇上滂沱大雨只好取消演出,一位拄拐杖的大爷撑着伞久久不愿离开,那一刻,演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众对艺术的期待。

  串珠成链

  引文旅融合发展之泉

  “‘辽歌大院’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质的文化符号,能唤醒辽宁人的文化记忆,借助这个符号打造文化IP大有文章可做。”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辽歌大院的特点在于有丰厚的文化记忆,而且占据地缘优势,周边校园集中,毗邻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大学、省实验中学等,学生群体是重要的文化参与者。北通北陵公园和新乐遗址,南接北行、西塔两大商圈,客流量大,由北到南可以打造一条文旅长廊,长廊中间的枢纽就是辽歌大院,这个地方就像一副催化剂,现在都提倡文旅融合,它有天然的基础。开资源汇聚之闸,引文旅融合发展之泉,拓展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空间,服务更广泛的人群,才是终极目标。

  回宝昆建议,大院原有的室内音乐厅可以改造成沉浸式小剧场,和露天舞台呼应起来,让演出成为常态。“公益活动要搞,商业化运作也得做。把演出、培训、观光、非遗、历史展示馆等几个点串珠成链,大院就有爆火的潜质。”回宝昆说。

  以“又见辽歌”系列惠民演出聚人气,正是文旅融合开发者实施的第一步。“这里原本就有排练场、演出厅、音乐厅、小剧场这样的场地,下一步拟对其进行恢复,以便长期地为群众提供活动场所和演艺空间,也让专业艺术院团能够经常回到大院演出。”朱新宇介绍,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力求充分利用大院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和艺术资源,依托自身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演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培育与开发等多种职能,打造集文化、艺术、娱乐、旅游于一体的辽歌大院文化园,建设省级文旅融合产业园区。

  “‘辽歌大院’品牌是一个大的文化IP,它曾是文艺殿堂般的存在,从萌芽、成长再到现在的‘回归’,这里留存了很多人的记忆。我们希望活动延续下去,以文化涵养文明,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皇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智说。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