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推出更多引领时代的精品力作——全省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关艳玲 王 坤

  11月5日,辽宁友谊宾馆友谊宫灯光璀璨,全省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在这里举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与会代表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倾情讲述学习体会、畅谈创作历程。大家表示,要创作推出更多引领时代的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辽宁故事,勇攀文艺高峰,赋能振兴发展,激发奋进力量。

  “生活精彩!时代精彩!”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电影《钢铁意志》、芭蕾舞剧《铁人》、话剧《北上》、杂技剧《先声》……10年来,辽宁文艺百花园桂馥兰馨、繁花竞放。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人民,倾听时代足音,讴歌火热实践,潜心创作出一大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推动我省文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易霓感慨地说,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为美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我们要在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上主动作为,聚力精品创作生产,推动辽宁美术高质量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很多人问我,一个70岁的人了,怎么还有这么旺盛的创作力?我的回答是生活精彩、时代精彩,我就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让我非常自豪的是,时至今日,我的表达欲望依然强烈,我有信心写出更多好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高满堂说。

  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用作品记录攻坚克难的奋斗足迹、见证欣欣向荣的生动场景、点燃干事创业的拼搏激情,用文艺的方式为辽宁全面振兴存史、纪实、赋能。

  “我的创作都来源于这片土地”

  文艺之树扎根沃土,才能枝繁叶茂。辽宁文化独具特色、历史底蕴深厚,是艺术创作的“富矿”,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给养。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编剧、作家李铭从一个农民工写作者锻造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他的追梦故事感动了与会者。李铭的《好大一棵樟子松》《有事找彪哥》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今年,李铭正在创作两部辽宁工业题材的广播剧,其中一部讲述的就是盘锦一家电子科技企业创新不辍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的故事。“我会更加努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好辽宁故事,把那些鲜活的、接地气的生活用文艺的形式呈现出来。”李铭说。

  接到参加此次座谈会的通知时,贾冰正在外地拍戏,但他果断地回答:“家乡的事是大事,无论多忙,有招必回!”“我的根在辽宁,我的笑料、我的包袱、我赋予角色的内涵都来源于这片土地。辽宁人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深深感染着我、影响着我、塑造着我。”贾冰说,喜剧这种形式人们喜闻乐见,所以更要严肃对待,多创作和表演正能量、有内涵、品质高的喜剧作品,让笑声有味道、耐琢磨。

  “当好辽宁故事的讲述者”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一个特色的文化品牌既是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塑造区域形象、提升影响力的靓丽名片。

  “辽宁的风土人情、大事小情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也是大家最割舍不掉的。”与会者纷纷表示,要深挖辽宁本土文化题材,推出更多具有辽宁辨识度的精品力作,大声讲出辽宁的好,全面展现辽宁的美,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辽宁、喜欢辽宁、扎根辽宁。

  作为艺术领域的辽宁品牌,近年来,辽宁芭蕾舞团创作出《八女投江》《花木兰》《榜样》等一系列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展现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今天的座谈交流,让我们对创新开展文艺工作有了新想法、新办法。”辽宁芭蕾舞团团长、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舞蹈学校校长曲滋娇表示,要不忘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立足家乡热土,发挥国际传播优势,通过艺术语言,当好辽宁故事的讲述者,让“辽宁芭蕾”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化品牌。

  新技术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展示空间。

  “要为作品赋予时代感召力。”网络作家常延霞说,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激发创意灵感、充实文化内容、丰富情感表达,让更多的人认识辽宁,感受辽宁人的精神面貌。

  “过往的积累是未来更好发展的底气和动力”“不忘初心,用心用情用力抒写伟大时代”“让作品更能反映时代,更加精彩纷呈”……座谈会上,文艺家们倾心交流、畅谈愿景。

  新时代新征程,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为辽宁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