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报刊亭

  姜苡梵

  秋日的周末,来到附近的小城,漫无目的地在大街小巷里转转。竟然在一条街巷的拐角处,发现了一个售卖报刊的摊位,上面摆放的报纸刊物虽不多,但摊主老两口却是很上心,不时地认真整理着那些待售的报刊。

  看到这一场景,我觉得感动。多年前的记忆浮上心头。报刊亭,曾是许多人心目中诗意的风景,承载着消逝的青春。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报刊亭是城市街头的风景。一个绿色的小屋,大多是一面墙三面门窗,屋里只有很小的空间,能放下一把椅子,堆着很多报纸杂志,散发着浓烈的文化气息。杂志一份挨着一份摆满了墙,封面五颜六色,人物图片夺人眼球;一沓沓报纸铺开在台案上,散发阵阵油墨香……每天早晨卖报人钻进去,三面门窗洞开,就形成了三个墙面,像个万花筒似的。正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和一个柜台,卖报人与买报人在这里进行短暂却愉悦的交流。

  看似不起眼的报刊亭,构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那时,大街小巷每隔不远就能看到那绿色的身影,学校和景点附近尤其密集。人们在街头的报亭前交谈,等着心爱的报纸和杂志的到来。

  清晨,上班的人从丰富多彩的报纸杂志中挑一份带走阅读,是雷打不动的日常生活;下午,放学回来的学生吵吵嚷嚷蹲在报刊亭周围看漫画;每周总有那么一天,有人准时守在报刊亭前踮起脚,看看喜欢的期刊有没有到货。

  谁的青春时代没有为几本周刊疯狂过呢?那时候,买到最新一期的周刊还不敢看得太快,因为看完又要等下一期更新。当时一本周刊全班轮着看,你看完轮到我看。放学时间,也总喜欢到报刊亭集合,一群人在一起讨论刊物连载更新的内容。每一本刊物,都是金灿灿的岁月与知识。

  把时间的表针往回拨,报刊亭就像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驿站,传播着天南海北的信息,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儿童文学》《读者文摘》《意林》《故事会》《知音》,到《当代》《收获》《看电影》《瑞丽》《时尚》,再到《新闻周刊》《体坛周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地理》……一个小小的文化空间,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与回忆。

  报刊亭就是那个在寻常巷陌里,能让人穿越到文字世界的任意的门。人们对这方“心灵园地”具有别样情愫。随着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方式的变化,“读屏”时代来临,传统报刊亭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报刊亭一点点从城市里消失了。曾经满大街的报刊亭,为什么逐渐消失了?一篇报道曾经评价:“报刊亭就像昨日世界的守夜人,它注定走向黄昏。”在全面拥抱数字化的时代,加速的生活也许像一列高铁,有些风景正在被迅速掠过。

  在“豆瓣”小组,曾有人问:“你们那边还有报刊亭吗?”下面的评论堪称大型怀旧现场。有人曾说,报刊亭可能是除菜市场和博物馆外,最具特色也最能承载城市记忆的公共空间。报刊亭的消失,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果,也见证了一代人青春回忆终将落幕。对报刊亭的情怀,既是对纸质阅读方式的留恋,也是对曾经凝聚在报刊亭身上的记忆的怀念。

  报刊亭散发出的书卷气是任何电子设备都不能匹敌的。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那些记忆永远藏在某处发光。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