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蔚冰
与大多数农民初冬后开始农闲不同,进入11月份,本溪市明山区高台子镇塔峪村村民赵志伟依旧忙着在自家耕地里收割农作物,他用“做算术”的方式种田,实现“一地三收”,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还增加了近5万元收入。
11月3日中午,赵志伟来到屋后耕地,气象预报里说的小雨就要来了,他想抓紧时间再采收一茬赤松茸。半个多月前,这块耕地刚收割完玉米,赤松茸是地里种的第三种农作物。
来到垄前,赵志伟伏下身,掸去垄头上的浮土,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保证赤松茸的白色菌帽不被刮破。“‘一地三收’的尝试很成功,明年会继续坚持。”赵志伟说。
对于眼前的15亩耕地来说,赵志伟的成功决不仅仅是多收获了一种农作物,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种田才是更重要的:2023年以前,赵志伟一直种植玉米,15亩地能产玉米2.2万斤,纯收入不到1万元。
2023年年底,赵志伟作出了改变。“受气候影响,北方农民一直处于半年种地半年闲的状态,耕地利用率比较低。”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志伟向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郑玉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我省正在推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郑玉宝建议:“如果把马铃薯和玉米进行间作栽培,能极大地提高耕地利用率。马铃薯成熟后,空下来的耕地还能在同一年继续种植其他农作物。”
间作栽培技术打动了赵志伟,但由于当时在全省没有先例,他有些犹豫。于是,赵志伟多次前往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进行沟通,“‘一地三收’能否成功,取决于种植农作物的品种。”
在郑玉宝看来,马铃薯的播种和收获时间都比玉米早,只要第三种农作物能和玉米搭配好,农民的有效耕种时间就延长了,“‘一地三收’更像是做算术题,能让北方农民不再半年闲。”郑玉宝说。
通过进一步论证,第三种农作物被确定为赤松茸。“赤松茸原本是在大棚里栽种的,因为要避免阳光直射,玉米长到8月份正好符合这个要求。”赵志伟说。
到了今年4月20日,赵志伟按规划栽种了一批马铃薯,采用间隔法种了7亩,剩余耕地留了下来。5月10日,他在预留的8亩地里种下玉米,采用密植种法,相当于12亩的种植数量。7月20日,赵志伟开始收获成熟的马铃薯,随后在空地里正式栽种赤松茸。玉米叶子在8月份的遮阳效果非常好,赤松茸菌帽很快就拱出了土层。
11月,到了为15亩耕地算总账的时候,赵志伟统计发现,7亩马铃薯共收获3.5万斤,纯利润近1万元;8亩玉米共收获1.4万斤,纯利润4000元,两种作物的收入已经超过去年。赤松茸的收入更是出乎预料,“今年行情不错,一等品每斤批发价是12元,三等品也能卖到6元。”赵志伟共收获1.5万斤赤松茸,纯利润超过5万元。
天气虽已转凉,但赵志伟家耕地里的赤松茸仍在继续生长,还能收割几茬。近一个月来,赵志伟接待了多名前来“取经”的农民,他们都打算明年采用“一地三收”种地法。郑玉宝表示,研究所将继续推进马铃薯、玉米、赤松茸间作栽培技术,提高耕地使用效率。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