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被誉为中国全景画扛鼎之作

  二十多位画家历时五年创作,获全国美展金奖——

  《赤壁之战》被誉为中国全景画扛鼎之作

  全景画《火烧赤壁》局部,表现的是火烧曹营的情景。中间“乐”字帅旗为曹操名将乐进率领的兵马,右边“周”字帅旗是东吴周瑜率领的兵马。

  为创作《赤壁之战》,画家们查阅史料,研究文物。图为李福来画的素材手稿。

  画家在创作现场讨论。左起李福来、 宋惠民、晏阳、王希奇。

  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在全景画中都没有肖像特写,图中左部远景红色伞下披红衣者即是曹操。

  本报记者 杨 竞

  提示

  世界上百米以上规模的全景画有二十余幅,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中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诞生了近十幅全景画,其中大多数是鲁美画家创作完成的。《赤壁之战》堪称中国全景画史上的扛鼎之作,二零零四年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首届全国壁画大展金奖”。近日,记者采访了主创人员、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晏阳、王希奇,听他们讲创作这幅巨作的背后故事。

  踏遍千山万水,寻找更有逼真效果的古战场

  冷月霜天,枯荻哀鸿,旌旗猎猎,战船于烟火中倾倒,到处都是刀光剑影,烈焰腾空……呐喊声、厮杀声夹杂着烈火的噼啪声震耳欲聋,仿佛自己就是一名战士,正在拼力厮杀……这是观众置身于全景画《赤壁之战》前的感受,这幅画用写实手法再现了东汉末年赤壁大战的历史,以东吴大军发兵击曹为序,至曹操败走华容道为尾,艺术地再现了1800年前的赤壁古战场群雄逐鹿的恢宏气势。

  “观众转一圈用时22分钟,短短的22分钟看到如此气势宏大的历史场景可能会感觉到不过瘾,但它却是鲁迅美术学院20多位画家耗时5年创作完成的。”《赤壁之战》主创之一、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晏阳对记者说。

  1999年12月20日,坐落于武汉龟山之巅的全景画馆《赤壁之战》巨幅画卷正式向游人开放。这幅全景画以360°环绕整个场馆,中间有旋转观景平台,观景平台与画卷之间设置了土坡、水沟、裸露的树根、烧焦的树枝、枯草等地面塑型,配上灯光、解说、音响、仿真道具等现代技术手段,战马的嘶鸣声和三军将士的喊杀声伴之以鼓角惊雷频频传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逼真的临场感,使坐在旋转平台上缓缓移动的观众沉浸于惊心动魄的鏖战之中。

  全景画《赤壁之战》的问世,震惊了中外艺术界,并获得了广泛赞誉。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张世彦说,它是中国全景画史上的扛鼎之作。书画家孔可立称其为瑰宝、划时代的国宝级艺术品。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列宾美术学院教授贝斯特洛夫观赏此画后赞叹不已,称它是世界少有的艺术精品。

  《赤壁之战》是由鲁美画家集体创作的,主创人员有宋惠民、李福来、任梦璋、晏阳、王希奇等。“创作者们呕心沥血,这些赞誉是用他们的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晏阳说,历史题材创作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环境和时代背景,然后才能进入形象运筹和策划程序,这也是难点所在。

  1995年,鲁迅美术学院承接了创作《赤壁之战》全景画任务。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赤壁之战的具体地点在哪儿?

  晏阳说,记载赤壁之战的史书很多,其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蜀书·先主传》《吴书·周瑜传》《蜀书·诸葛亮传》《资治通鉴》等都有记载,但甚简单。而史书中关于战场的具体地点也有多种版本,有黄州赤壁、嘉鱼赤壁、蒲圻赤壁之说。“在资料挖掘研究上,李福来教授做了海量的工作。”晏阳说,我们研究的结论确定了蒲圻赤壁。

  确定地点后,创作组成员便前往蒲圻赤壁进行实地考察。这里绝壁临江、浪高流急,上接洞庭,下通武汉,扼控江汉平原。创作组认为,只有这种险冲要地才有金戈铁马、剑影刀光之气象。另外,周边有自成的天然军事屏障和拜风台、凤雏庵、黄盖湖等遗迹传说,这里的民间三国文化体系丰富多彩。此次考察对最终确定东吴战船出兵处和进军路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创作线索。

  接着,大家对赤壁对岸的乌林进行考察,既深化了对赤壁之战的理性思考,也拓宽了认知“三国”文化的视野。战争态势格局,双方攻守军阵,远近中景环境蓝图,逐渐清晰有据,为战场兵马交锋、厮杀进退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可信的构想框架。

  大家还深入赤壁、乌林、华容古道、荆州古城等古战场考察地形,拍摄了7000多幅照片,作为创作素材。踏遍千山万水后,他们最终确定蒲圻赤壁、洪湖乌林两处地形更形象、逼真,可以作为再现赤壁大战的场景地。蒲圻赤壁的确立得到了史学界专家的认可。

  研究文物观察月相,力求每个细节更加真实

  据统计,绘《赤壁之战》用掉颜料3.5吨,墨水3吨,画笔1280支。画面上有人物上万人,战马万余匹,战船5000余艘,古树9000余棵,乌鸦3万余只,可谓鸿篇巨制。分为画稿创作和现场创作两个阶段,画家们先后七易画稿。

  《赤壁之战》现场创作用了近一年时间,1998年现场绘画开始时,画馆土建刚刚封顶,水泥、石灰气味呛鼻。在封闭的馆内,画家们站在升降移动架梯上,手拿长杆刷子,一干就是一天。夏日气温高达40℃,没有空调,太阳通过屋顶烤着墙壁,画家们赤膊上阵,汗流浃背,一阵风吹来,吊架开始摇晃……就这样,在六七层楼高的架子上,画家们一笔一笔地画,只为了把最好的作品献给观众。

  全景画的灵魂是写实、是逼真、是临场感。

  “赤壁之战”是中国人熟知的著名战役,而且是水军主战,步骑助战,火攻制胜。吴军沿江水上参战舰船1500多艘,曹军水寨泊船帆樯林立,不计其数。画家们不识水战,不了解古代战船便无从着手,如何复原汉代战船,这是画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如今,樯桅桨橹之船已很难再见到,即使出土的文物古船也多为货船,难以为据。为了让画中战船、兵器、人物、服饰、兵法、阵法、营法、行军法以及每个细节经得起推敲,李福来又研读了60多本兵书,除深挖史书文字资料外,还从汉代陶器、铜器、秦兵马俑、汉代画像砖等大量出土文物中寻找形象信息。为了准确,画家们注意每一个细节,李福来曾回忆:“在《赤壁之战》中,我设计的战马都没有马镫。据史料记载,马镫的出现是在西晋以后。为了这幅画,我大致读了有十多本史书和兵法。最后在汉代砖画上找到了有骑无镫的依据。”

  中国古代战争的规则是兵对兵、将对将,以兵阵为依托,将败则兵乱,兵乱则阵乱,阵乱而战必败,画家不但要绘出千军万马的厮杀场面,还要符合古代阵法,如水阵中的“雁翅阵”“鱼鳞阵”等古代军事常识。

  除此外,为了再现历史原貌,《赤壁之战》中所需的兵器、马具、战车、旌旗、营帐、寨门、望楼、弩机、军备物品、箩锅瓦罐和地形地貌、水陆高差等,画家们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研究。“为了准确地表现赤壁大战当夜的月光,李福来还在那年夏季的40多天里,每晚扛着60倍的望远镜到龟山上观天望月,记下每天的月相月位,可见我们当时的严谨和认真。”晏阳说。

  《赤壁之战》全景画亚麻布长135米、宽18米、重达2吨,是上海纺织十八厂组织科技攻关,用半年时间,以18台织机同时操作整体织造完成的。

  风格色调统一协调,艺术家收敛个性发扬合作精神

  大家熟知,小说《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有周瑜、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等人物,而且还有“诸葛亮借东风”“周瑜打黄盖”“华容道”等精彩故事。可是,观众在全景画《赤壁之战》中,看不到这些故事主要人物的特写画面,这是为什么呢?

  “全景画创作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它的艺术规律,历史画创作首先要符合历史的真实,谁能够出现,谁不能够出现,或者谁有必要出现,谁没有必要出现,要有历史根据。不能像电视剧中那样,一会儿曹操出来了,一会儿关羽出来了,故事怎么热闹怎么来。”晏阳解释说,全景画不是独幅画集中在一个局部。它的视野呈360°,而且是一个宏大的战场。可以想象,在长江一个区域内的大战场上,主要人物不可能像京剧舞台上那样同时亮相。

  “这幅全景画是以故事发生的顺序为主线,表现‘赤壁发兵’‘火烧战船’‘江上鏖战’……‘江岸战鼓’‘沉舟侧畔’等情节。曹操和周瑜都出现在画中,观众可能不太好辨认。曹操出现一次,在一个红色圆形伞下指挥。周瑜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他的帅船在长江对岸,画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白点,另一次是周瑜登岸后骑着一匹马。”晏阳说。

  全景画创作,对艺术家的个性张扬也有一定制约。20多位画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一起创作《赤壁之战》,难免画风不统一,这就要求每个画家都要收敛自己的个性,把风格色调统一起来,又发挥自己的长处。善于画人的画人,画船的画船,画树的画树,画水的画水……该全景画主创之一、鲁美教授王希奇把全景画创作比作大合唱,演员必须步调一致。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唱功,更要有开拓与合作精神。

  在《赤壁之战》现场创作的一年时间里,画家们沉浸其中。画中,1万多个人物有1万多个动作表情,要让每一个人物有灵魂地“活着”,谈何容易?画家们要站在升降移动架梯上,不停地挥动着画笔,哪怕手上磨起血泡也不能停歇,用洗练而有力的笔触承载着颜料肌理的厚重感与色彩共同指向“赤壁之战”主题,塑造出鲜活、灵动的肖像,使画中的每个细节都精彩。

  创作《赤壁之战》时正赶上春节,画家们怕断了思路、断了创作激情,都不放假,依然在武汉创作。王希奇说:“全景画的创作者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克服重重困难,满怀豪情地投入其中。这是鲁艺精神的一种呈现。”

  2001年10月,世界全景画学会理事会主席G·streicher博士(德国)率7名常委来武汉参观,称《赤壁大战》艺术水平世界一流,是其所见过的唯一一幅将艺术想象力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的力作,达到了现代绘画作品的最高境界。

  (本版图片由晏阳提供)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