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太脱拉”作为档案回家了

1968年,42个轮子的拖送“霸王”离辽赴川支援三线建设,如今——

50多岁的“太脱拉”作为档案回家了

  12月23日,辽宁支援三线建设时使用过的太脱拉汽车作为实物档案回到故乡沈阳。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12月23日,辽宁省档案馆南门缓缓驶入一辆大型拖车,车上“客人”来自2500公里外的四川省简阳市,这是省档案馆开展三线档案征集活动以来从当年辽宁援建企业征集回来的单体最大实物档案,50多年前它们沿着更为艰难的征途,义无反顾奔赴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今天终于又回到了故乡沈阳!

  今年11月,省档案馆组织“三线建设档案征集组”奔赴四川,兵分四路访问了8座城市,9家档案馆和28家企业,采访当年从辽宁来到当地支援三线建设的老同志63人次,收集辽宁支援三线建设的档案资料,征集留存时代记忆的实物档案。

  省档案馆党群工作部的王静负责到四川大川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采访两对来自辽宁的三线建设者夫妇。走进厂区,王静有一种亲切的熟悉感,看到的厂房,还保留着当年的红砖坡顶建筑样式,见到的人,开口就是熟悉的东北口音。

  四川大川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四川压缩机厂是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1966年1月,该厂筹建初期,一机部就确定该厂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包建并调转职工700人、设备46台。

  来自辽宁的三线建设者们当年打破了这片山谷的寂静,带来了轰鸣的马达,奔驰的汽车和高大的厂房,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改变了山区的生活面貌。

  当年四川有句顺口溜:一重一东,三长两空。即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绵竹东方汽轮机厂;泸州的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机厂、长江挖掘机厂;简阳的空分厂和空压厂。足见川压厂在中国及四川机械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川大川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解忠对辽宁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本人还曾在辽阳参军5年时间,该企业一直认真保管着三线建设时期保留下来的生产设备,得知辽宁省档案馆的三线建设档案征集活动,决定无偿捐献当年从沈阳运到企业参加三线建设的C616A车床、拖送“霸王”——太脱拉汽车。

  C616A车床生产于1968年12月,因为一直得到良好保养,车床的所有工件都能自由调整、操纵。太脱拉汽车是1968年进口的重型拖车,6轮驱动,配备绞盘,全车42个车轮,具有强大的越野和拖送力量,厚重的钢板、粗大的车身至今还能让人感受到它在山间奔驰时所发出的巨大力量。

  如今,它们已经不辱使命,完成了三线建设任务,重新回到当年出发的故土,用它们一身斑驳的锈迹向人们讲述辽宁的三线建设故事。

  省档案馆副馆长孙杰说,受赠的实物档案,是三线建设精神的见证。省档案馆将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作用,让更多人通过档案了解三线故事,传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责编:卞地诗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