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百年 绘出学人的心灵图景

  郑 琨

  ■提示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首届获奖者许纪霖的全新之作《前浪后浪》,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问世。作为一部近代文化史专著,书中聚焦上百位知识学人的心路历程,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找寻文化基因,绘出宝贵的中国学人思想发展地图。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学人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更替。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学人的时代更替,反映了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一个时代,总有挺身而出的,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回望百年前的近代史,从晚清,到五四运动,到革命,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索,也一直在抉择,他们的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宝藏课题,从1840年到1940年,从魏源、黄遵宪、康有为……到梁启超,从林琴南、章太炎、杜亚泉……到张东荪,从蒋梦麟、梁漱溟、傅斯年……到朱自清,从丁玲、萧军、杨宪益……到王元化……《前浪后浪》呈现上百位知识学人的广阔心灵图景,再见“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

  许纪霖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首届获奖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他在上一部《脉动中国》的历史延长线上,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捕捉一条条人生线索,寻味精神气质,论述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学人的精神史。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变革,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开始。第一代知识学人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第二代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文人士大夫与官僚士大夫发生第一次世代更替。庚子之变后,崛起晚清第三代学人,到五四运动前期,新一代学人又登上历史舞台,发生第二次世代交替。20世纪20年代中期,又剧烈分化,形成“绅士”和“名士”,“名士”与“战士”之分。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些知识学人,每一代都具有自身鲜明的代际特征。书中,作者一方面注重将知识界置于社会大潮的背景下加以剖析,另一方面也注重多学派、各种思潮内在学理逻辑的分析,形成一波又一波“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景况。这些个体通过其行动、思想和创新,不仅塑造自身命运,也在无形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作家为中国近代知识界以及学人塑造了丰满的主体群像,也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近现代中国学者的精神史图像。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奋楫中国,有营养的思想从哪里来?一代要比一代强,我们如何脉动?如果说,许纪霖著作《脉动中国》是在“价值重估”影响我们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那么,他的这部《前浪后浪》,则更关注我们中国人这一百年来的精神世界。在他眼中,近代学人们像萤火虫一样,有一分微光,发一分热。他认为,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上所产生的一群极有韧性、极为罕见、绝无媚骨的优异之士,他们在带血腥味的沉闷空气下“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使一个“无声的中国”变为“有声的中国”。鲁迅,自然是其中最突出、最杰出的代表。这些特立独行之士都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溢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的痛苦,这些痛苦使他们时常辗转不安,自觉地背负起历史的十字架。像鲁迅,倘若不是那种深沉到了极点的爱憎煎熬着灵魂,恐怕会活得更长久些。他们又常常无情地自我审视,在良心的洗涤过程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如闻一多,原先是超然物外的文学隐士,一旦从学术象牙塔中走出,正视黑暗的现实,就严厉地鞭挞自己。他们具有追求“说真话”的精神境界。人世间谎言多矣,但是否说真话,却度量着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确定自我,摆脱异化。因此,他们都把说真话视作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说真话是一种责任,一种对良心、对社会的责任,即使为此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章太炎在北京困顿期间,“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是何等的快哉!章太炎一生固有众多污点,言论也未必句句精当,但他敢言己之所欲言、人之不敢言,确乎当得起“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前浪后浪》以当代视角,透过纷繁复杂表象,抓住底层逻辑,用精神、现象双线结构,简洁有力地阐释我们先贤的百年精神历程。以此揭示,世代更替不是历史的瞬间,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责编:徐硕
审核:刘新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