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岭县鸡冠山乡下韭菜峪村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林海元(中)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村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 本报记者 曲宏 摄
本报记者 曲宏
在铁岭市铁岭县鸡冠山乡下韭菜峪村党支部的档案柜里,一本本泛黄的“党的基层组织活动记录簿”格外引人注目,工整的钢笔字记录着当年“三会一课”的详细内容。
这是下韭菜峪村的1000多次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记录,勾勒出下韭菜峪村基层党建的鲜活画面。
当今天的村支委委员在记录本上写下组织生活议题时,煤油灯与日光灯交相辉映,串联起几十年来不变的为民初心。
下韭菜峪村的“三会一课”究竟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发挥了哪些作用?近日,记者在下韭菜峪村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煤油灯到日光灯:山沟里一以贯之的“三会一课”
从铁岭西站到下韭菜峪村开车需一个半小时,车辆一直向东爬坡,由平原逐渐进入山地,途经榛子岭水库大坝,绕过盘山路,山沟里的下韭菜峪村便出现在眼前。村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日光灯、展板、档案柜分布有序。村里老党支部书记付汉明、83岁老党员林友贵等人坐在窗边长凳上,翻阅着发黄的“党的基层组织活动记录簿”,发出一声声感叹。
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林友贵翻开40多年前的记录簿,他清楚地记得,下韭菜峪村的党支部会上,煤油灯将十余名党员的身影映照在土墙上。他们认真讨论后,在记录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研究学杂费减免以及学校冬季采暖的问题。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林坤结合村里的实际讲党课,简洁生动的事例,大家都爱听。那时,村里的党员们起早贪黑提着煤油灯翻山越岭收集意见;党支部大会上,围绕村里的发展情况,党员们时常争论得面红耳赤。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支部。”当了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付汉明,对党员要起带头作用有深刻认识,“只要村里党员带头,上级分配的各项任务就完成得又快又好。当时大家一起研究要改善村里办学条件,教室达到了‘五白一红’,即四面墙、顶棚是白的,地面是红砖。那些年,没有自行车,到村民家走访,都是步行,两组之间隔着六里山地,走个单程就得一个多小时。”
记录簿的每一页都记录着村里为改善民生做的点点滴滴。
1985年的记录簿上记载着全体党员大会作出的“砂石路竣工通车”决议。村会计廖秀学回忆:“当时修路场面热闹非凡。有运石灰的,有运沙土的,有平整路面的,有装车拉车的,党员们用扁担箩筐运石料,顶着寒风夯路基。通车那天,村党支部书记林坤的棉袄袖口竟然磨得露出棉花,手上满是冻疮。”
说到“三会一课”发挥的作用,林友贵有着自己的体会,“工作中,支委之间难免产生意见分歧,坐在一起,大家开诚布公,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工作起来更顺畅。作为党员很光荣,大家都愿意参加‘三会一课’,会上能学到各种政策,解决各种问题。”
从炕头议事到云端开会:在传承中与时俱进的组织活动
如今,创新在传承中开花结果。
最近一期的记录簿显示,3月7日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研究2025年工作安排,其中包括发展蒿柳养蚕,计划养蚕户数25户至30户,年增收50万元至60万元。参会党员按手印表示同意。
此前,下韭菜峪村已为党员大会作出的决策作过试验。“下韭菜峪村是乡蒿柳养蚕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林海元介绍,“村里都是山坡地,大型机械上不去,这是缺点,但也是发展蒿柳养蚕项目的优势。去年村里完成2万株柳树苗规模化种植,成活率达92%。还在4亩开荒地上试着养蚕。”
林海元外表质朴粗犷,但心思细腻,在蒿柳养蚕项目上更是全身心投入。有一次,他在抚顺看到一条河沟里长着一棵大叶柳树。他灵光一闪,这树叶要是喂蚕吃多好啊!他牢牢记住这棵柳树的位置,准备在今年春天用几个枝条在本地种植更多的大叶柳树。
村党支部党员大会今年还提出,持续开发林蛙养殖,大力巩固发展刺嫩芽、山野菜等林下经济作物。为发展刺嫩芽产业,党员付出许多心血。村党支部委员们三赴抚顺考察,在-20℃的山林记录数据。党员孙凤带领村民试种时,连续半个月住在育苗棚。如今700亩刺嫩芽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每斤溢价1元,户均增收5000元。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村“三会一课”也采用了一些新方式。2024年初春的视频会议上连线在北京务工的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刘征在视频里感慨:“去年通过线上会议参与重大事项表决,没想到在城里打工还能为家乡发展出力。”林海元说:“过去读报学文件,现在带着党员看视频学政策;从前议事坐炕头,如今打电话听外出党员意见。传统没丢,方法更活了!每月第一周周五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雷打不动,外出党员通过云端参与率达95%。”
从修险房到拓宽村路:几十年永不褪色的为民初心
一本本记录簿,彰显下韭菜峪村党支部永不褪色的为民初心。
记录簿清晰记载:1981年5月11日下午召开的村支委会上,研究了解决学校险房问题,决定修建新房。村里出木材、车工、瓦工、木工等。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是村党支部不变的追求。
今年3月7日的村党员大会决定,今年再修黑色路面4公里,同时加宽村部至西大桥部分公路。
村民秦吉良指着已修好的作业路说:“从前运粮靠肩扛,现在三轮车能开到地头,党员们办的实事都记在咱心坎上。”
在环境整治攻坚战中,51岁党员高英军戴着红袖标,挨家挨户回收农药瓶386个;2023年春,当光伏板经某单位援建落地时,65岁老党员赵洪华主动请缨看守施工现场;退役军人、党员秦东开着自家拖拉机清运陈年垃圾,3个月时间,50车垃圾出村、1600株果树扎根主干道;沙滩地136亩、耕地16亩重归集体账册。通过多种举措村集体增收的16万元,全部投入村里的民生工程中。
说到为民办实事,下韭菜峪村四组组长魏宝满用手在膝盖上比画说:“今年春节期间,村里的雪都下这么厚了。我们四组80岁以上的老人有两位,接近80岁的老人有4位。一旦老人遇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林书记一大早就过来帮着清扫出3公里的路面,村民非常感动。”
多年来,下韭菜峪村“三会一课”真正起到了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凝聚人心的作用。如今的下韭菜峪村,村路边是太阳能路灯,灯杆上一对对红色的中国结格外醒目穿村而过的河堤砌着整齐的石块。村民安居乐业,大家铆足劲儿准备在产业发展上大干一场。
铁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学文看到下韭菜峪村党组织40多年来的活动记录簿深有感触,“这些记录簿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生动教材,是铁岭市基层党组织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的罗盘,更是万千党员用初心浇灌希望的生动见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团结,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力量。我们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向下韭菜峪村学习,为铁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崔学文说。
记者手记
下韭菜峪村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多为山坡地,交通也不便利。几十年来,该村村民可能并不知道村里“三会一课”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可他们的生活却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党员带头捐款捐物,村里早早就通了电;党员带头挑砂石,土路成了砂石路;全村总动员建起了山里的小学校。点点滴滴中,村民的困难一个个都解决了。近年来,黑色公路能通到地头,太阳能路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村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了。
这个小山村用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就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 (曲宏)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