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航 谢爽
核心提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文化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革命文化,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与红色基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了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了当代中国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具有独特且强大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因此,新时代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赓续历史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心铸魂。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打造“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创新模式,通过“非遗进校园”等举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秉持开放包容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正是得益于秉持开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文明交流的实践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得益彰,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交相辉映。同时,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对世界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文明,不仅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转化为解决人类共有难题的智慧,也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一次次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努力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坚持“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稳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入实施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守正创新
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守正创新是内在要求,也是重要方法论。守正是前提,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创新推动守正求新、求进。守正创新既要立足现实之需,又要突破思想观念束缚,解答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要开创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传播形式和内涵表达上符合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既守住文明根脉,又激活创新动能。要强化制度保障。完善相关法规,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积极创新文化产品生产内容,通过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创新等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形式与人民群众接受程度相适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要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讲好中国故事。要着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传播效能最大化,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绥中县委党校。本文为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研究”(L24AWT014)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