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顶流”远非“怼人体”能表达

  刘臣君

  “都说朕搞文化误国,那我问你,我的《瑞鹤图》画的好不好看?瘦金体不潇洒吗?你回答我,辽宁省博物馆爱不爱去?说话!到时我的心头好,什么时候展出你都不知道!”最近几天,由“文化辽宁”账号制作的“宋徽宗”在线怼人,以情绪化的表达完成了“瑞鹤图”“瘦金体”“辽博展览”“关注账号”的信息传递。

  虽然被古代“顶流”怼得一愣一愣的,但是网友们纷纷承认: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自己的脑子。“文化辽宁”账号下“吓得马上就关注了”的网友,开始询问《瑞鹤图》展览日期,也有外地网友开始询问为何宋徽宗的《瑞鹤图》会在辽博……形成了新一轮的辽宁推介和辽博的自发普及。截至3月31日晚,“文化辽宁”这条视频在抖音取得近5000个赞,近2000个转发;微信视频号取得近2000个赞和近2500个转发。

  该系列视频的创作灵感源于游戏主播“小明剑魔”2025年初的直播片段,其经典台词被二创博主结合AI技术用于历史人物形象。最早的视频发布于2025年3月初,如王羲之、杜甫、李时珍、张仲景等角色的吐槽视频。

  采样自古画的王羲之是古代“顶流”怼人的开篇之作,他质问网友:“我不写大字是因为身体素质不行吗……我条件允许吗?你问蔡伦,我有八尺丈二的纸吗?我有五斤装的北太墨汁吗?”杜甫则跳出来质问:“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乱里逃难3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换你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难不难受?好不容易捡点茅草,回去补补房顶,结果被人当着面薅走了。说我卖惨,真是给我气笑了。”

  从苏州博物馆、“文化辽宁”等官方账号的出场便可看出又一文化传播爆款的诞生,在古代“顶流”的狂怼中沉浸式挨骂3分钟,共情一点,懂得一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AI是个好东西,如同汽车的发明扩大我们的生活范围一样,扩大了我们生命中的时间与空间视野。如何用好AI以及AI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何谓真实”“如何传承”,同时也为文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在使用、认知评判中寻找、继承优良传统。

  传统文化传承长期有其固定话语体系,古代怼人“顶流”的创新通过AI技术手段,网络梗的转化以及现代语境,以情感共鸣完成了历史、艺术、医学等知识的即时传递。网民对网络热梗的热情,会使知识以几何级数加速传递的扩散。正如一位网友留言,“平时我对历史了解没有这么详细,现在听到他们‘本人’讲,有一种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觉。”让以前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历史无感的人重新燃起兴趣,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同时也值得警惕的是,短视频的时长限制与算法偏好,迫使创作者不得不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压缩为“金句+冲突”的模板。一方面,当历史人物被简化为怼人“顶流”的固定模板时,文化的深度可能被消解。碎片化的短视频传播,虽降低了学习门槛,却可能让观众沉迷于“只言片语”知识获得的快乐,误将其扩大化为历史全貌。

  另一方面,将知识精简化制作为标准模板,也意味着信息的散佚,这对幕后制作团队的业务水平和伦理责任提出了高要求——王羲之的时代为何没有大尺寸的纸?为何要用北太墨汁?杜甫为何逃难3年?茅草补屋顶为何不成——制作视频时的历史考据是否严谨?制作团队是否会因为数据考核而放松考核责任?AI制作会否因为互联网虚假信息污染造成二次污染?

  古代“顶流”值得更精彩的呈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文学、艺术、医学、传播诸多领域均在面临AI的冲击,唯有在技术狂潮中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深耕,才能真正实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毕竟,那些留在历史深处的“顶流”,个人禀赋之参差,精神世界之阔达,远非一个“怼人体”能表达。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