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网讯 记者王世海)桃红柳绿,市民纷纷徜徉郊野,充分享受春日美好。
沈阳鸟岛浑河西段橡胶坝附近,大雁集聚,或浮水休息,或飞翔嬉戏,灵动和内蕴兼具的飞雁,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赏。
近距离感受壮观的雁群,体会难得的野趣,活泼的孩子们最为激动,他们一边跟着大人仔细观看,一边时不时以米粒和蔬菜喂食,人雁友好互动,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一拨又一拨摄影爱好者也前来拍摄,常常会看到他们架起“长枪短炮”,整天守候,不停地捕捉生动的画面,“大片”频出。
据了解,这些大雁已经在这里呆了一个冬天。浑河西段的橡胶坝因水流不息,形成冬季“不冻区”,底层水温比较高,特别适合鸿雁、绿头鸭、赤麻鸭栖息。加之浑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又有定期投喂,一大批鸿雁、绿头鸭、赤麻鸭选择在此越冬,快乐无忧的生活,从“匆匆过客”变为“常住居民”。
辽宁纪实摄影协会秘书长、资深摄影家袁丁常常拍摄大雁,也对大雁习性和文化颇有研究。他表示,大雁为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灵物,具备很多美德,为人赞赏。
大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
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之信,则是指野雁为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大雁忠贞爱情,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伴侣。
国家一级作家、原辽宁文学院院长徐光荣介绍,大雁也是历朝历代众多著名诗人喜爱歌咏的对象,留下不少千古名篇,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寓意,形成深厚的大雁诗词文化。
描写大雁最著名最感人诗词之一,应该是元好问创作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咏物词堪称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文学经典,元好问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深入细致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烘托,把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塑造成永恒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天动地的爱情悲歌。
李清照写过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这首著名的离别词中,那“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总是让人的心绪不自觉的随着飞雁起伏,有一种别样的滋味萦绕。
范仲淹也写过大雁的诗词。他在《渔家傲·秋思》咏叹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里的衡阳雁典故出自东汉·张衡《鸿赋序》:“南寓衡阳,避祁寒也。”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古人认为候鸟鸿雁南飞避寒不过此峰,遇春即返。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高适的送别名篇,更是将大雁深深融入人类的离情别绪中,传唱不息。
图片:记者王世海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