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张红

  核心提示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因此,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增强政治思想引领力。在充分认识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基础上,增强政治思想引领力,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要求,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旗帜、道路、理论、制度等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统一行动。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遵循。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筑牢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理论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与时俱进激发理论创造活力,提升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吸引力、感染力,用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大众话语,架起科学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推动理论与大众“零距离”“面对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以党的创新理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同心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坚持求同存异,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在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的同时,尽量拉长包容的多样性半径,做到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不断增强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通过有扬弃的继承,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从而凝聚起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伟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要根据时代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融通中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达。遵循“两个结合”的指导原则和实践路径,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要让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从根本上激发全民族自信自立、顽强拼搏的昂扬精气神。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让历史“说话”,激“活”文化基因、引领创新发展。

  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和主流文化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培厚植、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我国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最大公约数、最高公信力的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壮大主流价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把准方向、把牢导向,牢牢把握宣传引导的主导权、话语权,提高主流思想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引领作用,加强对热点敏感问题的阐释引导,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要壮大主流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捍卫意识形态安全。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发挥主流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有效占领互联网的舆论阵地。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汇聚正能量的主阵地。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这是主流媒体在信息化条件下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必然要求。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牢牢把握主流思想舆论导向,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主导舆论的最大增量。要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善于运用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手段,用活、用实、用好新技术,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力,创新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语态,实现主流思想舆论的精准传播。要加强国际传播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打造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的国际舆论场,实现与世界的“共情共振”。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SY20240207Y)阶段性成果】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