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山遗址出土的陶壶,带高领,这是判断高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右图为本溪市博物馆展出的青铜时代陶器,高领,属于高台山文化。
看护员梁文举捡到陶片,兴冲冲地向记者讲起高台山的历史。
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辽河过境沈阳,在新民市高台子镇流经三座小山,当地统称为高台山。1973年,人们在此地施工时意外发现古代遗迹,原来早在7000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经定居在这片土地,而且其创造的绵延近千年的神秘文化,对整个辽东半岛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如今,文保工作者日夜守护着这处遗址,他们的故事平凡亦精彩。
壹 71岁看护员把遗址当作“风水宝地”
梁文举,今年71岁,身体硬朗。没事的时候,他都要顺着庄稼地到高台山遗址走一走,看一看。
梁文举目前的身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台山遗址的看护员。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炫耀的“头衔”。缓步走在庄稼地里,肥沃土地已经播下了种子。他不时地弯下身,捡拾地里的陶片。一块夹砂红陶片引起了他的注意,专业考古人略加分辨就可以看出这枚陶片的“年龄”至少在3000年以上。
身后是新民市高台子镇腰高台子村,村里有栋很显眼的二层小楼,可以居高俯视整个高台山遗址区,那是梁文举的家。梁文举笑着说:“平日里我常坐在楼上,遗址附近有什么动静,一抬眼就能看得到。”看护了高台山遗址这么多年,大多数日子是平静的,偶尔有村民到遗址附近取土,梁文举见了就会赶过去制止。“我当场跟他们讲遗址保护的事,大家都听劝,就不再来取土了。”梁文举说,自己是从村里治保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十里八村的人我都熟络,村民给面子,有个大事小情的也找我帮着说和。”
高台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三座山。当地有个关于高台山得名的传说:老早以前,这里叫夹谷口。当年有位将领叫谢子奇,手下有三员大将分别叫邢志高、邢志台和邢志山。哥仨带兵在夹谷口一带英勇作战,身负重伤后死于夹谷口。谢子奇为纪念三兄弟,用哥仨名字最后一个字高、台、山命名,把“夹谷口”定名为“高台山”。传说,几个人物是清代的,但是正史中无法考证。
高台山引起文保部门的注意是在1973年,当时此地在施工时挖出了大量古代陶片。考古部门先后5次在这里进行了局部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墓葬。考古结果表明,高台山是一处包含多层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遗存的古代遗址,从下往上,分别属于新乐文化、偏堡子文化、青铜时代文化等。
新民市文化馆馆长、新民市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宋长新说:“新民市的地形被人称为‘九河下梢’,是个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宜居之地。按照古人类依山而居、傍水而行的生活习惯,早在3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具体到高台山遗址,考古调查显示,虽然现在辽河与支流养息牧河都在高台山遗址4公里外,但在7000多年前,辽河与养息牧河恰在山北交汇,古代先民选择临水靠山,平日安居,战可避乱之处,充满智慧。
在梁文举眼中,背山临水是最好的“风水”,他愿意看护这片遗址。在农闲时节他还搞文艺创作,创作了歌曲《可爱的新民我的家》。他很愿意为记者演唱:“辽柳河畔遍地花,乡村连接齐发展,河边的美景映晚霞……”歌声质朴,带有东北气息,是为这片土地所熟稔的旋律。
贰 高台山文化对辽东半岛影响深远
记者了解到,高台山遗址与高台山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台山文化是高台山遗址中的某一段历史,其早期的年代约为夏朝中晚期至商朝早期,其晚期年代相当于商朝晚期。高台山文化影响深远,在高台山遗址之后,新民公主屯后山遗址、彰武平安堡遗址、阜新平顶山遗址等都发现了属于高台山文化的房址或墓葬。
对高台山文化颇有研究的本溪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梁志龙,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辨识高台山文化的方法——带高领的陶壶是高台山文化明显的标志,如本溪市博物馆藏的一件陶壶,最为显著的特征为高领,高约6厘米,占比接近器身的1/3。
按照这种方法,记者在我省各地博物馆的展品中,都看到了高台山文化陶器。这反映出高台山文化在3300多年前,在辽河流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并且与同时期的其他考古文化有过密切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高台山遗址跟现代人有什么关系?这是采访过程中当地群众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坐在案前沉思,忽觉干渴,记者拿起桌边的凉水瓶。水杯倒扣在瓶口,取下水杯,手握瓶身上的长颈,清凉的白开水流畅地注入杯中,不溢,不洒,忽然觉得长颈的设计很方便使用。再仔细端详凉水瓶的长颈和水杯倒扣瓶口的造型,“一壶一钵,且钵皆覆扣于壶上”,这不正是高台山文化典型器物吗?高台山文化先民用钵壶组合器物随葬,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这套器物的重视。这一刻,记者忽然感觉与高台山先民距离如此之近。
那么,他们是谁?
与高台山遗址同一年发现的新乐文化,经测定距今已有7000多年,是沈阳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文化遗存。高台山最下层出土的陶器与新乐文化中的陶器相似,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人们推测,高台山最下层属于新乐文化,只是年代略晚。
往上一层堆积,距今约5000年左右,与红山文化所处年代相当。它为同样在新民地区发现的偏堡子文化增加了新的素材。偏堡子文化是东北地区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以新民市偏堡子的沙岗遗址为中心。再往上一层堆积是青铜时代,当初认为其属于新乐上层文化,后命名“高台山文化类型”,距今4355年至3335年之间,高台山文化特指这一历史时期。从文物堆积来看,高台山遗址是一处绵延数千年、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遗迹。
叁 期待重要文化遗址能对游客开放
2006年,高台山遗址被纳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台山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上建立了沈阳地区从7000年前到3000年前的文化地层解剖谱系,找到了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用具,发现了他们的丧葬习俗及在与自然共生过程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一部厚重的无字史书,填补了沈阳乃至辽宁古代历史研究的大量空白,自其发现以来一直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
33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已经进入古国时代,而在东起辽河、西至医巫闾山、北至铁岭地区、南至辽东半岛的广大区域的高台山先民是否在那段时期发展成古国,仍然是待解之谜。
新民市高台子镇宣传委员赵璐是位年轻的女同志,爽朗又热心。接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她经常自己驾车风风火火地往田间地头跑,看护遗址、寻找新遗址线索。
她给记者看高台子镇腰高台子村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的材料,讲了心里话:“让专家眼睛放光的宝贝,怎么不能让普通游客来看看呢?”谈话间,赵璐小心翼翼地捧着几枚陶片,看着记者说:“想让遗址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我们的想法可多了。”
这当中就有把采集的陶片制作成文创产品的想法。而宋长新想得更长远——申报建设遗址公园项目。当时计划投资2亿元用于遗址公园整体打造和高台山文化博物馆的建设。
可是,目前不仅这个遗址公园项目没有落地,连腰高台子村申报历史文化名村的事也石沉大海。每天守护着高台山遗址这一国宝,当地的干部群众心里充满了期待。
宋长新说:“最近有个大好事,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申报课题,准备对高台山遗址进行系统性发掘。”人们期待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传播高台山文化。
资料库
高台山遗址
地址 新民市高台子镇腰高台子村
年代 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距今7000年至3300年
文物 陶器、石器等
价值 从考古学上建立了沈阳地区从7000年前到3000年前的文化地层解剖谱系,填补了沈阳乃至辽宁古代历史研究的大量空白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