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辉
核心提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要,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夯实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精神合力。
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要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需要各民族同心协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激发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让各族人民像石榴一样“千房同蒂,千子如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强大合力,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证。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实现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才能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
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
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支持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才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各族人民切实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因此,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使各民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只有紧紧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才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要保护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加强党的领导。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宪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核心的重要作用,一体推进贯彻民族政策、完善政治制度和规范权利保障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又要扎实高效推进依法行政,将法治贯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加快健全民族工作法律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更好地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统筹协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需兼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兼顾民族地区安全稳定、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问题,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让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共同担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L23ZD060)阶段性成果】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