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老把式”孙德文一人种了全村的水田

全程机械化提高生产力也造就了新农人——

37岁的“老把式”孙德文一人种了全村的水田

  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前塘村农民孙德文只有37岁,但种地绝对是老把式。今年,是他种植水田的第11年。

  “你要是早来几天,就能看到红火的育苗场面,那可真是全程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水稻种子从浸种池运到大棚,连土带水带托盘,铺得立立整整的,需要多少水稻种子,都是自动控制的。”孙德文笑着告诉记者。

  4月15日,在育苗大棚内,孙德文仔细察看着苗种情况:“育苗阶段要看好温度、湿度,营养还得跟上,等到稻苗长得像草坪一样高的时候,种子根须就会在托盘底部缠绕在一起,方便机械化插秧。”

  棚内潮湿温热,棚外冷风袭人。前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冯馨叮嘱孙德文,近期有倒春寒,大风降温天气,一定要做好防护。孙德文告诉记者,各级领导对农民都很关心,刚刚区里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来察看过了。

  年轻时候家里开过米厂,自己也开过收割机,孙德文对土地有感情。父亲当时想把米厂扩大,交给他经营,但孙德文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比较喜欢种地。2015年,村里一个承包人想将手里的300亩水田外包,孙德文就接了过来。父亲见他喜欢,也就选择了支持。妻子的家就在前塘村,看到孙德文对土地这么有感情,就跟着他一起干。两人从一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起步,如今却把全村的水田都给种了。

  “村里一共有800亩水田,这些年村民不断外出打工,土地逐渐都流转到了我这里。现在,我自己承包了700亩,另外的100多亩地,村民也都交给我种,也就是托管服务,育苗、插秧、施肥、打药,一直到收割送到家,全程机械化,不用他们伸一下手。”孙德文说。

  村里大部分人去了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孙德文却依然坚守在耕地上。虽然只是高中毕业,孙德文在种地上却很善于琢磨。11年来,他种植过的水稻品种不下十余种,从老品种的“盐丰”“丰锦”,到“越光”大米,每一种他都如数家珍,对各种优缺点了如指掌。不断参加市里、区里的各种技术培训,也让他掌握了水稻种植的各项技术。孙德文给记者介绍:“像‘盐丰’‘丰锦’这类老品种,好吃但产量低,‘越光’米质量和价格都不错,但这些年种的人多了,就不好卖了。”今年,孙德文选择了省优质稻种“天域16”“香稻219”和黑色水稻香米,并且充满信心。

  “有人说种地不赚钱,但我觉得还可以。”孙德文家如今已经置办齐了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货车、无人机等十余台种植机械,价值200余万元的家当,都是种地挣来的。孙德文说:“以前种田靠力气,肩扛担挑,现在不一样了,事事靠机械。机械化种植,无人机成为施肥施药的主力,一亩地就能节约成本300多元,抗风险能力强。去年的阴雨灾害天气,我们这里的损失本来就不大,再开着机械出去帮人收割,损失就补回来了。”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