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00后从一个“蛋”开始的跨界挑战

为海参找“替抗”拿下全国金奖

一群00后从一个“蛋”开始的跨界挑战

  团队成员乘坐木筏前往参塘,监测使用“海康宝”后的海参生长情况。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团队成员在庄河市海洋村进行产品使用效果的反馈收集。

  实验室中,“海康宝”团队成员认真观察工程菌发酵情况。

  本报记者  白昊 任梓溪

  从陆地到海洋、从牛羊到海参,通过蛋黄提取抗体,让海参健康又高产!

  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康宝——海水无抗养殖引领者”项目,从两千多个决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乡村振兴赛道金奖。

  他们都是00后!他们是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一群年轻人,胸怀梦想、活力四射。近日,记者走进这支年轻的队伍,去探访他们为海参养殖户送良方、解难题,把青春答卷写在广袤的“海洋牧场”上的故事。

  天气渐暖,春花争相绽放,趁着清明假期,大连理工大学不少学生选择相约出游,踏青赏花。生物工程学院的大楼里,“海康宝”团队的成员们却选择“严守阵地”,为“海康宝”系列产品再“上新”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

  “真香啊,闻起来有点儿像蛋糕。”打开装着“海康宝”产品的盒子,一股食物特有的甜香钻入鼻腔。“这就是蛋黄粉的味道,因为完全从鸡蛋黄中提取,所以不但好闻,而且非常安全营养。”“海康宝”团队现任负责人郭宸汐说。

  琳琅满目的实验仪器、试剂药品之间,有限的操作台面上,学生们轻车熟路地在瓶瓶罐罐中辨认出所需试剂,制备出的菌群培养基。“研究无抗养殖,首先就要把细菌吃透,知己知彼,才能战胜它们。”郭宸汐说。

  来自牛羊的灵感

  背靠黑土,面朝大海,辽宁作为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海岸线从鸭绿江口一路延伸至山海关老龙头。两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6个主要沿海城市,构成了辽宁人“一半陆地、一半大海”的生活基调。

  “我是大连庄河人,家里不少亲戚都养海参”,已经毕业的王楷翔是“海康宝”团队的上一任“管家”,而将无抗养殖应用在水产养殖领域,正是源于他少年时的一次亲身经历。

  2018年夏天,王楷翔还在读高中。当时,辽宁沿海持续高温,水体中的细菌大量繁殖,养殖的海参苗纷纷感染腐皮病,仿佛被“化骨绵掌”击中,化成了一摊摊水。那一年,辽宁的海参养殖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养殖户损失惨重。

  在姑姑家的参池旁,王楷翔亲眼看着海参成片地染病,自溶成鼻涕样的胶体,软趴趴地沉在池底。“那一年,姑姑家的参池90%绝收,即便是抢救打捞上来的海参,也达不到上市销售的品质。看着捞也捞不起来的海参,姑姑当场就急哭了。”

  亲人的眼泪落在了参池中,也落在了王楷翔的心里。那一刻他暗下决心,要用自己所学,解决海参养殖容易感染细菌病的难题。

  于是,本科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王楷翔,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在无抗养殖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大连理工大学,并在入学后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卵黄抗体技术作为无抗养殖的方式之一,具有安全绿色,产量高且价格低廉等多种优点。“大连理工大学开展无抗养殖研究至今已经20多年。”指导教师李晓宇说,“通过给产蛋鸡进行免疫注射,使蛋鸡产生抗体,抗体进入鸡的血液循环,并在卵细胞中逐渐蓄积,形成的卵黄抗体则随着鸡蛋的产出,一并‘生产’出来。”因为主要成分是可食用的蛋黄,牲畜食用后不仅能够提高抗病能力,对提升食品安全性也有很大帮助。

  熟悉王楷翔的师生们都知道,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做饭,“除了缓解压力,‘做饭’还带给我许多灵感。”王楷翔说。入学时,他跟着师兄做实验,看到吃了混合卵黄抗体饲料的猪、牛、羊,不但不生病,长得也壮实,“当时我就想,这项技术可不可以用在水产养殖领域,让我们这些‘吃货’也能吃上更多安全美味的水产品。”带着这个问题,他找到指导教师李晓宇。

  “辽宁是水产养殖大省,仅大连市的海参养殖面积就占全国的65%,产量约占全国养殖产量的30%。研究水产无抗养殖,前景可观。”老师对自己想法的肯定,令王楷翔十分振奋。然而,这份喜悦转瞬即逝,“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常见致病菌、养殖环境都与畜牧业完全不同,要实现技术‘跨界’,有大量工作需要从零开始。”王楷翔说,“以往学到的知识,就像学会了‘武功心法’,遇到对手却不会出招。”

  来自失败的激励

  就像打仗首先要“摸清敌情”,想要研发出应用场景不受限、治疗和抗病效果好的卵黄抗体产品,就需要找出足够多的致病菌充实数据库。

  “仅仅是‘广泛调研再确定目标病原体’这第一步,我们就‘走’了好几个月。”王楷翔说,想想后面还有激发免疫反应、让提纯出的抗体有效被吸收利用等一系列“难题”,大家都有点儿望而生畏。

  “你们说吃蛋黄长大的海参,会不会更好吃?”每每碰上士气低迷,王楷翔作为大师兄总能用自己的幽默感鼓励大家振奋起来,从困难和失败中找到动力。“我们要吃葱烧海参!”实验室里,大家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为了精准找出影响海参养殖的致病菌,一群学生联系好养殖户,背上取样器、电脑和一些个人物品,就踏上了调研之路。“我们这些00后算是吃过苦了!”回忆起下乡调研的日子,郭宸汐调侃。

  乘火车换汽车,有的养殖场甚至要步行很久才能到达。潮湿冰冷的养殖池,学生们一蹲就是大半天,观察参苗活动情况、记录数据、向养殖户请教……“蹲久了,猛一站起来头昏眼花,有几次差点儿掉进参池里。”

  几个月时间,团队走访了大连427家海参养殖户,收获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半养殖户面临细菌病害问题。被灿烂弧菌、溶藻弧菌等细菌感染后的海参,发病率超过四成,死亡率高达97%。”郭宸汐说。

  于是,团队迅速从500多份样本中筛选出200多株主要致病菌,搭建起制备抗原所需的数据库,成功从中提取出制备抗原所需的抗体,制成疫苗。

  经过给母鸡注射疫苗、收集鸡蛋、冻干蛋黄并提纯等一系列过程,团队终于成功提取出了适合海参养殖的卵黄抗体……“我们满怀欣喜,赶紧联系养殖户投放试用,结果第一次就失败了。”郭宸汐说,“从农户反馈的消息看,抗体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参染病率仍然很高。”

  “我们赶到现场,看着满池病死的海参,虽然沮丧,但也来不及细想。”郭宸汐说,“第一反应还是取样带回去检测,就想着‘死也要死个明白’。”

  通过分析比对新的病参样本,团队发现目前的抗体仅对几种致病菌有用,还有很多参苗因为感染其他致病菌死亡。怎样才能让抗体的抗病菌能力更强?

  如果单一抗体防治效果有限,那么把能够防治不同致病菌的抗体“组合”起来,是不是威力更大?“现在回顾这个思路,相当于手握答案分析问题,一切都顺理成章。”郭宸汐话音刚落,实验室里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当时可给我们‘愁死了’。”

  “思路都有了,难在哪儿呢?”面对记者的问题,同学们争相“贡献”出各自“不堪回首”的经历,“比失败更可怕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比绝望更让人绝望的,是‘临门一脚’时的失败”。成百上千次尝试依然毫无收获的焦虑,一个又一个分析数据找不到思路的无助夜晚……足够的量变最终带来了质变。

  “我们找到了一款‘基因连接器’,它像一只大手,可以把不同的抗体‘一把抓’。”郭宸汐形象地比喻。有了它,不同的卵黄抗体就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多联多价”的抗体复合物,精准打击多种病原菌。

  “结果我们又失败了!”王楷翔的一番话,让大家的心情又坐了一次过山车。他翻出当时的实验数据说,“其实,在实验室的时候,我们发现抗体的效价也就是生物活性似乎不够,但大家还是抱着希望去参池进行了中试。”

  “结果可想而知。”王楷翔蹲在参池边,想着养殖户一次次陪他们取样、试验,帮助处理好各种细节,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觉得惭愧又失望,“当时真想过,要不放弃吧。”

  合作的养殖户焦玉强蹲在王楷翔身边说,“咱一起再试试,只要能研究出好产品,养坏这几池参苗也值了!”焦玉强质朴的话语和无条件的信任,像一颗火种,点燃了王楷翔的斗志,“一定要把失败变成通往成功的起点!”

  回到实验室,王楷翔带领团队布下天罗地网,把所有可能影响抗体发挥作用的变量逐一列出,分头设计实验,多管齐下逐一排除,终于抓住了这只影响抗体发挥作用的“老狐狸”——水体环境。

  “海水水体环境复杂多变,盐碱度、pH值,还有温度,都会影响抗体效果的发挥。”王楷翔说。为了让卵黄抗体不受复杂水体环境影响,团队成员们又研发出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技术,给卵黄抗体穿了件结实的“外套”。

  果然,穿上“外套”后,卵黄抗体尽管分散在水中,但只有被海参吃下去后,外壳才会溶解,抗体得以最大限度地被海参吸收利用。再次投放参池试验,前方终于传来了喜讯。“水体中的抗体活性非常理想,使用卵黄抗体的参苗,长势超过对照组。我们‘跨界’成功了!”

  来自参农的信任

  “参苗爱得细菌病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这么多年,还真让他们解决了!”焦玉强高兴地向记者展示,“用了‘海康宝’的海参还真就不爱得病,产品有营养参苗长得也快,效果比用药好!”

  “最开始,养殖户对我们可不是这样信任。”面对农户的屡次拒绝,王楷翔并不气馁。他指着窗外蜿蜒而上的小路说,“之前每次做实验遇上了坎儿,我都喜欢在晚上沿着这条小路夜跑。不断设置新的长跑目标,再一次次达成,激励自己‘你能行’。”

  掌握了自我激励“阀门”的王楷翔,面对眼前的困境,心态稳定、思路清晰,“换位思考,谁敢把自己赖以为生的海参,让一群学生拿着没有上市的产品做实验?”为了让产品能被认可,他和团队成员选择了最诚恳的“笨办法”,走村串巷,入户推广。

  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真诚和热心肠,学生们在“推销”之余,不但顺手为养殖户们治好海参的小毛病,还能给出中肯有效的养殖建议,过硬的专业素质让不少养殖户留下了试用产品。“孩子们确实‘有两把刷子’,稍微一调整,就治好了我家海参的老毛病,”大连市长海县养殖户刘刚说,“现在病参少了,长得快了,我们用着很放心!”

  比起其他同功能产品,“海康宝”每50立方米的标准水体,治疗成本25元,仅为其他产品一半。“便宜不说,洒在水里就能发挥作用,用着也方便。”不少试用过的养殖户不时追问,“产品什么时候大批上市”,他们还“等着用呢”。

  辽宁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徐永平介绍,通过2023年和2024年海参价格衡算,“海康宝”治愈率相较其他同类产品高出60%至75%,为参与试点的300余户养殖户总计减少了1000多万元经济损失,带动养殖户人均年增收11.15万元。除了辽宁省,“海康宝”还在福建省霞浦县展开规模化试点,参与试用的有38户养殖户。

  从2021年,初代产品问世至今,海康宝系列产品已经升级为可防控刺参腐皮综合征、大菱鲆腹水病、红鳍东方鲀哈维弧菌病等多种疾病的水产用药效营养品。目前,团队已突破包括多联多价抗原技术、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技术等在内的多项卵黄抗体领域技术,累计申请国家专利8项,发表相关SCI论文6篇。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心里始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无抗养殖做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海康宝”团队这样期望着,也一直身体力行地在实践着这个期望。

  “挑战杯”的金奖只是经历,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永不停歇。现在,“海康宝”团队的最大愿望是让无抗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广泛应用,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用青年的头脑和力量帮助企业和养殖户增产增收。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