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第一场与阅读的邂逅,就在我的北方小镇。那时我还小,小镇的夜来得格外早,太阳刚一落山,各家各户的灯就陆续亮起来。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那台老式收音机前,成了我每天最期待的时刻。父亲会准时拧开收音机,说书人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便流淌出来。《隋唐演义》里秦琼卖马的无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都在那个小小的收音机里鲜活起来。我托着腮帮子,眼睛一眨不眨,仿佛能透过声音,看到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到英雄豪杰们的壮志。那时候,听评书就是一场奇妙的冒险,我跟着故事里的人物走遍天涯海角。
稍大一些,供销社门口的报栏,成了我常常驻足的地方。一块斑驳的木栏,几张旧报纸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我踮着脚,伸长脖子,贪婪地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从家长里短的民生新闻,到外面世界的奇闻轶事,报纸上的文字就像一扇扇窗,让我窥见了小镇之外的广阔天地。
学校的图书室成了我的“宝藏库”。一间不大的屋子,摆着几排木质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各类书籍。虽然书的种类不算多,但对我来说,每一本都是宝贝。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跟着丑小鸭一起经历磨难,为白雪公主的幸福结局而欢喜。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童话故事,开始接触一些文学作品。《读者》里的铅字像压缩饼干,每天咬一小块。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我会掏出小本子,一笔一画地抄下来,那些铅字,在我心里种下了对未知的渴望。虽然很多深意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但那些文字带来的触动,却在心底生根。
小镇的新华书店成了我每个周末必去的地方。书店不大,却挤满了爱书人。我穿梭在书架之间,寻找着心仪的书籍。那时,我迷上了小说和诗歌。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为孙少平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奋斗而感动,仿佛看到小镇上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们的影子;读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浪漫又略带忧伤的文字,让我这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小镇孩子,对远方充满了无限遐想。我常常在书店一待就是一整天,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渐入中年,我开始涉足人文历史、经济等领域的书籍。读《史记》,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读经济学著作,让我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拓宽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次,我在机场书店买下《人类简史》,从此跑进了开阔地带。
阅读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每一本书都是路上的一个站点,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启程。这场马拉松不需要华丽的仪式,也不必与他人竞技,它是一场属于自己的征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发现自我,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个世界。曾经那个在小镇上听评书、读报纸的孩子,如今内心早已构建起一座容纳古今的宫殿。每一本书籍的积累,每一次思考的沉淀,都让这座宫殿更加宏伟壮观。
小镇的岁月依然在缓缓流淌,曾经的收音机早已被淘汰,报栏也不见了踪影,但阅读却一直陪伴着我。它像小镇冬日里的炉火,温暖着我的灵魂。在阅读这条漫长的跑道上没有终点线,只有不断延展的地平线,我会一直跑下去,每本打开的新书都是发令枪,每次掩卷的沉默都是新的起跑姿势。我想,前方一定会有更美妙的风景在等着我。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