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馆校”联手打造 “课本里的辽宁”常设思政课开讲啦

  “课本里的辽宁”常设思政课首讲现场。

  本报记者和孩子们热烈互动。

  孩子们认真聆听本报记者的讲述。

  首讲结束后,学生们打卡留念。

  扫码走进“课本里的辽宁”常设课堂

  一堂融合新闻策划与校园教育的思政课在沈阳开启新尝试。

  4月18日下午,由辽宁日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教育集团共同打造的“课本里的辽宁”常设思政课正式启动。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内,近200名师生参与了首堂课程。由记者团队、纪念馆讲解员和学校思政教师组成的“宣讲团”,通过实地参观、情景互动等方式,将课本中的东北抗联历史转化为生动的学习体验。

  打破课堂边界

  当天的课程从《义勇军进行曲》展板前开始。五年14班学生朱泽庚和本报记者共同讲述国歌诞生故事后,全体师生自发合唱国歌。“平时孩子们也唱国歌,但今天他们的眼神特别亮,歌声格外响亮。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意外又激动。”岐山一校焕新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岩注意到,这种沉浸式教学明显触动了学生。

  传统课堂模式在这里被打破。“师授生听”的“单通道”模式,变成师生思想碰撞的“双向奔赴”。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抗联战士怎么在冰天雪地生存?”“他们靠什么坚持斗争?”这些问题成为现场教学的切入点,师生在互动中共同走进历史现场。

  党史可感可触

  为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课程专门设计了密码破译、知识闯关等环节。当教学组发出“现在你们是抗联情报员”的指令后,孩子们立即围成小组,对照展板内容破解“密电”。现场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许多知识点被反复提及。

  “这种寓教于乐的互动设计,让党史从展板的文字、课本的铅字中‘走’了出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车冰冰表示,这种创新的形式,让党史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能切身感受历史温度。四年1班学生丁子芮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抗联故事,她说:“我们要把这些辽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从“知辽宁”到“爱辽宁”

  攥着写满抗联故事的笔记本,孩子们仿佛握住了历史的接力棒,将先辈们的精神火种小心翼翼地护在掌心。这堂历时近两个小时的思政课,已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爱国爱家的种子。

  “将课本里的辽宁元素穿珠成链,转化为浸润心灵的教育资源。”在王岩看来,由“报馆校”联手打造的“课本里的辽宁”常设思政课,是学校创新思政教育的新起点,“我们会把思政课堂延伸至辽宁的山海之间,让孩子们在沉浸式的行走学习中,聆听更多的辽宁故事。”“课本里的辽宁”主创人员也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做强“课本里的辽宁”品牌,持续开发特色课程,不断创新传播形态,让更多的人了解辽宁、热爱辽宁。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