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幕《家园沦陷》也作了调整,演员们在不戴保险的情况下完成高难度大网动作,极强地增加了全剧的艺术性。受访者供图
第二幕《除夕之祭》修改后,提升了抖轿子、软钢丝等技术动作的难度。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杨竞
核心提示
“李先生这条人物线不要断,明线暗线都不要断,李先生的戏再加5秒就非常好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的提议引发热烈讨论,“加5秒,和后面衔接的节奏就更好了。”“还有那个拉车的老头和‘大烟袋’的线也不要断了,这样可以使剧情更丰满。”这是4月22日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的杂技剧《先声》的全国专家研讨会,发言之踊跃,互动之热烈,令人想不到这已是这部剧的第15次研讨会。这部红色题材杂技剧,自2023年9月首演以来已在全国演出46场,举办了15场专题研讨会,邀约了1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历经多次修改提升。尽管已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但主创团队依然保持着“归零”心态,开启了新一轮的艺术打磨。
从118分钟到100分钟的精品化飞跃
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背后,都饱蘸着艺术家们的心智和血汗,《先声》在舞台上的巅峰呈现,是帷幕后面一次又一次热情的投入,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不断地痛苦否定和扎实打磨,才能使一部上乘之作臻于完美。
时间的刻度最能说明问题。2023年9月1日,《先声》作为沈阳艺术节开幕大戏首演时全长1小时58分;2024年4月22日的演出已精炼至1小时40分。这18分钟的“瘦身”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一场关于艺术表达的精准手术。
在第三幕《伪善联谊》中,原分开表演的日本艺伎和花魁扇子舞被巧妙整合,既强化了戏剧冲突,又使节奏更加紧凑。第七幕《救亡号角》对自行车等桥段进行了合理化压缩。导演李春燕介绍:“我们像对待精密仪器一样调整每个环节,比如软钢丝表演中的单手倒立,演员需要台下练习上千次,才能确保台上的一次完美呈现。”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分析道:“杂技创新比一般艺术门类更难,它需要动作设计、道具研发、表演体系的系统创新。《先声》每个节目都是对传统的突破,比如改良后的腾空飞杠不仅提升了准确度,更成为剧情推进的有机部分。”中国评协副主席尹力的评价更具感染力:“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让人落泪的杂技剧,它证明了经过20年发展,中国杂技剧已经具备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
这次的调整解决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演员展现出最高的技术水准。比如软钢丝,单手倒立是非常难的一个动作,演员要在台下练无数遍,才能保证台上的一遍成功。最令人惊叹的是第八幕《家园沦陷》的升级。演员们在不戴保险的情况下完成高难度大网动作,配合重新设计的牺牲场景——当演员以最慢速度控制着爬杆下滑,同时还要保持造型和情绪表达,这种将技术难度与艺术表现力完美结合的处理方式,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金浩感叹:“在宏大历史背景下聚焦人性光辉,用杂技语言诉说战争的残酷,这是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突破。”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宋官林在研讨会上说:“《先声》是我见过的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后修改幅度最大的作品。”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正是沈阳演艺集团70余年艺术积淀的生动体现。
从炫技到情感共鸣的审美升级
“这次修改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大家觉得杂技剧不仅能够叙事,能够表达一些事件,它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人、人性、人的情感体现出来,在这方面演员有了很大提高。”中国评协副主席尹力的这句话,道出了《先声》艺术追求的核心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创作团队在多个维度进行了突破性尝试。
在最新一轮打磨提升中,导演李春燕在原作基础上优化节奏、雕琢细节,让故事起承转合更加流畅自然,人物动作与情感发展丝丝入扣,极大提升了故事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这次的调整解决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演员展现出最高的技术水准。比如软钢丝单手倒立是非常难的一个动作,演员要在台下练无数遍,才能保证台上的一遍成功。“保证台上一遍的准确和干净,是我们对一些高难度技术环节的要求。包括腾空飞杠,提升它的准确度,减少失误,提升技术质量,更好地展现杂技的魅力,也更好地为剧情服务。”李春燕说。
表演层面,剧组专门聘请戏剧表演专家对演员进行特训。每个角色的眼神、动作都经过反复推敲。第一幕中,提高后的高跷不仅增强了敌特追逃的视觉压迫感,也对演员的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音乐设计上,作曲家重新梳理每段旋律,融入更多东北地域音乐元素,音乐与剧情的契合度达到新高度。第一幕,原来高跷的高度遮挡了李先生,躲避敌特穿行时有点矮,这次把高跷的高度提高了,空间大了,却对演员要求更高了,确保每个演员在台上绝对不能失误,要下很大功夫练。
这种艺术追求在研讨会上获得广泛共鸣。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俞亦纲特别指出:“《先声》的成功在于它既遵循杂技艺术规律,又大胆突破类型边界,为红色题材创作提供了新范式。”
随着研讨的深入,专家们逐渐形成共识:《先声》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为杂技剧发展开辟的新路径。宋官林特别强调:当演员们用身体语言演绎出革命者的信仰力量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的升华。
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总经理王晓表示:“我们将继续打磨作品,让这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走得更远。”从首演时的“高原之作”到如今向“高峰”迈进,《先声》正以其创新勇气和艺术诚意,重新定义着杂技剧的可能性。正如边发吉总结的那样:“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杂技人攀登艺术高峰的坚定脚步。”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