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齐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这一科学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源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源于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源于它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但各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路线,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做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我们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大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只有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贯通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两个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通过“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重要特征和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体现了我们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第二个结合”为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它让我们能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我们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等,都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第二个结合”的强大力量。

  “第二个结合”有力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只有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能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 “第二个结合”的推动下,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呈现和创新应用。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创新,再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着丰富的精神滋养。

  “第二个结合”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通过“第二个结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我们有底气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信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