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方瑞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文脉、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德法共治、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价值理念,可以看出,其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是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如果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要立足实践,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通俗化解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深入民心。既要按照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做好减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内容得到传承发展;也要按照新变化新进展做好加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好地回应时代问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文化土壤,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这就越需要凝聚价值共识。立足“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在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凝聚价值共识。积极开展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发展理念,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看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在开放包容中与时俱进,在交流互鉴中凝聚亿万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明确我们所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价值立场、价值内涵等方面与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创新就是要不断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要推动价值观传播方式革新,实现从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化为“互动式体验”模式。要推动宣传教育的顶层设计革新,通过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课题,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理想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巩固。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从长远出发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要把握人的成长规律,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全周期的培养和践行机制。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用好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汇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L21CSZ013)阶段性成果】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