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是我家院子的南墙”

  大茂堡村因明长城“大茂堡”而得名,是我省境内现存较为完整的堡城之一。图为堡城的圆形角楼和墙体。

  翠岩镇充分挖掘牤牛屯村红色历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图为游客在村里参加文艺演出。(受访者供图)

  边墙子虎溪民俗文化村是篆刻、书法、绘画、收藏、非遗等文化名家聚集地。图为村里以满族剪纸为主题装扮的展馆外墙。

  本报记者  刘海搏

  提示

  来到锦州凌海市温滴楼镇,你会发现:这里是进出锦州的“北大门”,群山环绕间,明长城从镇中穿过,在各村留下遗迹,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温滴楼镇增加了历史厚重感。如今,当地兴起民俗文化游。走过千年烽烟,我们既能触摸到过往时光的沟沟坎坎,亦能感受到现代文化的诗意绵长。

  壹 从大茂堡到边墙子,村名是解读历史的密码

  对很多人来说,明长城可能是壮美震撼的世界文化遗产,但在温滴楼镇大茂堡村村民关玉洁的潜意识中,长城是她家院子的“院墙”。

  关玉洁家后院的菜园打理得整整齐齐,地里栽了韭菜、小葱等常见菜,一排排绿油油的,看起来鲜嫩可口,离菜地两三米远是她家后院的南墙。后来,这堵“爷爷的爷爷小时候就存在的‘南墙’”被认定为明长城遗址。

  当地人管明长城叫辽西边墙。“从我嫁过来就知道这堵‘墙’有年头了,我们家一直守护着。知道是文物后,更得打扫得干净儿的了。”关玉洁一口锦州方言,说话时尾音微微上扬,亲切又悦耳。

  温滴楼镇境内的长城,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辽东镇所辖的长城区段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它起到了拱卫锦州府城的重要军事作用;现在,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工程技术水平具有突出价值。位于大茂堡村的大茂堡,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63米,基本保存了堡城四面墙体轮廓,是辽宁省境内现存较为完整的堡城之一,也是唯一拥有圆形角楼的堡城。

  记者走在大茂堡村,惊奇地发现,村里家家户户基本都有这样的院墙——以大块花岗岩条石做基础,上面整齐地垒砌石块。乍一看,难以分辨哪段是长城,哪段是村民家的院墙。家家户户的菜园子也都是用这样的“墙”隔开。大茂堡村党支部副书记董李佳告诉记者,修建长城的建筑技术叫“干插石砌法”,其特点是不使用砂浆或其他黏结材料,而是依靠石块或砖块自身的形状、重量及摩擦力来保持稳定。“明长城建造技术灵活,不同地区采用了不同方法,因为我们当地石料丰富,辽西边墙基本都是石砌。干插石技术可是门难得的手艺,小时候我也学着舅舅的样子垒墙,可是手艺不佳,一脚就踢倒了。”董李佳笑着说。

  事实上,大茂堡村村名的由来就是因为明朝在此修建了大茂堡。在温滴楼镇,很多地名能反映村史。大茂堡村如此,约10公里外的边墙子村亦是如此。明代在建外边墙的同时,还在距离锦州25里处建了第二道边墙作为内边墙。立于此长城上,西可得翠岩墩台传报,东可得英城子大东山烽火台传报,对卫护锦州和大胜堡都十分重要。这就是边墙子村地名的由来。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温滴楼镇的战略地位。千年的狼烟没能抹去历史的痕迹,在保存完整的大茂堡、西边屯长城1号敌台——翠岩墩台、大胜堡、边墙子长城,以及那些数不清的遗址痕迹旁,坐落着一个个村子,村庄取相应的名称。这些村名如“历史密码”,供后人解读长城的故事。

  贰 从观察所到指挥所,红色记忆助力文旅融合

  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温滴楼镇边墙子村,就位于帽山脚下,这里地势高耸,是锦州市郊北部的制高点,登高望远,可俯瞰锦州大部。正因为如此,当年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观察所就设在这座山上。

  车还没开到山脚下,蜿蜒曲折的红色跑道已经延伸至眼前,跑道旁花花绿绿的帐篷与转动的小风车相映成趣,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这条东西走向的凌海生态滨河慢道,就位于边墙子村头道河左岸,全长3.1公里,串联起多个旅游景点,成为人们户外健身、露营的好去处。随着天气渐暖,人们出游热情高涨,几名刚刚从帽山上下来的游客坐在天幕下悠闲地喝着茶,享受春日好时光。

  没有因眼前的惬意停留,记者抬脚便踏上了登帽山的石阶。5月里,帽山上温度刚好,暖风送走了春花,吹绿了枝芽,也迎来了大批登山的游客。“我家在锦州市里,今天特意开车过来的”“每周都会登一两次,当健身了”“带孩子锻炼身体”“我们带着工具,边走边挖婆婆丁”……沿途所遇游客各异,登山的理由虽不尽相同,却都诉说着和这座山的情感链接。

  帽山比想象中要陡一些,即便是温滴楼镇的宣传干事、每个月都要登几次山的刘夺,到达山顶观景平台时也会气喘吁吁。“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机关在1948年10月5日到达牤牛屯后,野战军首长在7、8两日两次登上帽山勘察,最终确定了攻锦部署,成功指挥了锦州攻坚战,取得了辽沈战役关键性胜利。”刘夺几句话,将那段疾风骤雨般的战役拉到眼前,与脚下踩着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这场载入史册的辉煌战役的另一个关键场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就位于不远处的翠岩镇牤牛屯。

  牤牛屯原本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因为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的进驻而成为一片红色热土。1948年的秋天,当牤牛屯人将高粱收割完时,看到一支部队来到村中,金家大院的院门被敲开,指挥所进驻,大决战开始了,这个小村庄也跟着忙活起来。

  “当年,牤牛屯百姓拆下自己家的门板去前线抬伤员,很多人走出村口就再也没回来过,所有翠岩人心里都记得这些英雄的壮举。”翠岩镇牤牛屯村讲解员陆晓瑶说,牤牛屯的革命记忆是推动红色旅游的天然力量,2019年起,翠岩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2022年,牤牛屯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在的牤牛屯已经成为文农旅融合发展的小山村。2024年,以牤牛屯为核心的乡村红色旅游项目接待游客超过12.6万人次。

  叁 从虎溪窑到非遗工坊,人文风情带来别样体验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在静美的辽西大地,在山与海之间的狭长通道上,在连绵起伏的松岭山脉间,人们用艺术、用民俗、用非遗创造着现代的美好生活,把家乡打扮成充满诗意和文化气息的网红打卡地。

  春意藏、夏初长,山脚下花虽落,绿意却肆意扩张。边墙子村中间那条常年流动的小溪边上,绿柳成荫,村民围坐在“连理石”旁唠着家常。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传统村落,边墙子村的虎溪民俗文化村大受游客欢迎。民俗村的入口,也是国家4A级景区北普陀山的北大门,游客来到这里,不但可以登山赏景,还可以在乡村体验民俗艺术。

  虎溪民俗文化村的建设,还要从29年前说起。当时,锦州著名书法家王丹正在探索制作陶瓷印,想在山里建一个窑,辗转来到了温滴楼镇边墙子村的老虎沟。“初到时,村里有一条小溪,潺潺流水吸引了我,于是将工作室建在这里,开始规模化的陶瓷印创作。”王丹说,这些年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村里度过的,小山村给了他无限创作灵感,他也对乡村充满感情,用本乡砖窑的红砖为村里设计了百面墙垛,邀请知名艺术家到村里办展览,用村民自己的剪纸装点乡村。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村中陆续建成问陶馆、收藏馆、摄影馆、油画馆等。以展馆为中心,以展墙为纽带,民俗文化村初具规模。游客来到这里,既可以领略艺术的魅力,又可以感受独特的文化气质。

  难得的是,这个小山村虽然经过艺术改造,却仍然保留了最原始的特色。村委会道口有一个传了三代的香油坊。原材料选用当地特有的山地芝麻,经过8道工序生产。“小时候看着父亲制作香油,每滴都历经10个小时出油,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老味道。”香油坊店主陈涛说,这种传统制法的小磨香油已经成为当地闻名的特产之一。

  虎溪民俗文化村内,有一条以满族剪纸为主题的文化路,集中展示了非遗传承人和百余名非遗爱好者的作品,还有一间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木偶戏传承人王娜布置的木偶馆。值得一提的是,温滴楼镇还拥有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该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夏丽云创办的满族民间刺绣传承基地,就在大胜堡村内。

  大胜堡村本就是有长城遗址的古村落,非遗工坊的成立,为游客提供了感受传统非遗的窗口。记者了解到,夏丽云为游客开发了多个系列的文创产品,将非遗与旅游结合,让人们走进乡村,也能有不虚此行的别样体验。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刘海搏摄)

  制图 隋文锋

  温滴楼镇

  地处锦州凌海西北部,素有锦州“北大门”之称,二○二四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