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明 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贾玉明
经典需要常读细品,就像挚友需要经常沟通交流一样。现在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很多思想家的观念主张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启发人们如何自正其身。
因为专业的原因,大学时代我就系统学习过《中国哲学史》,记得当时是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李锦全主编的,很权威,也很难读。后来,我又系统阅读了冯友兰、劳思光、张岂之,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著的若干版本,深受启发,倍觉常读常新。
孟子生逢“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战国乱世,可谓是以浩然正气挺膺担当的志士,以向诸侯国君推行“仁政学说”为己任,力劝统治者施惠于民。他为了突出民本主张,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这种以民为本、体恤苍生的坚守,和对王权统治的大胆批评足以令人动容。面对世间充斥着杀戮、险恶、功利和自私,“四端说”横空出世,开明宗义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坚定认为人性本善,进而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存在着很小的差别,万不可抛弃这种差别,而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这些善的品质。今天从学理上看并不算是科学论证,但从当时的人性意义上看无异于昏暗宇宙中的太阳光芒,启导人心向善,说服君主推行仁政。这是对当时人性问题的伟大唤醒,真可谓用心良苦!每次读到动情处,无不感佩嗟叹,而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都会从内心深处唤醒这种大任大义大勇,激荡我内心的良知,以充盈之正气勇敢面对,信步前行。
另一个感染我的是墨家代表人物墨翟,他主张“兼爱非攻”,认为攻掠他国的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应该挺身而出坚决抵制。为此他不惜“摩顶放踵”,长途跋涉“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完成“止楚攻宋”伟大壮举。他既深入浅出讲“非攻”的道理,又付诸行动伸张正义,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墨子视人如己的思想,表现出炽热的天下情怀。正如庄子评价其“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不论生逢何世,不论身在何处,人都需要正义的追求、火热的真诚和无私的付出。
中国哲学发展到两宋时期,逐渐达到高峰,其中被称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就是一个奠基性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却终身清贫。他经历了人生的数度磨难,终创“关学”成为一代宗师。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他提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振聋发聩,被称为“横渠四句”,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很多读书人都会有“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最令我受触动的是张载所作只有253字的千古名篇《西铭》里的“民胞物与”这个概念,意思是民是我同胞,物皆我同类,我对他人他物均应像兄弟一样对待。这些灵魂触动,对我多年的教育生涯源源不断地给予浸润,经年累月终将积淀成文化心理品格。
南宋初期与朱熹齐名的“百世大儒”陆九渊,号象山先生,上承孟子而开创心学一脉。他嫌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的为学主张过于复杂烦琐,提出“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个简单而干脆的办法,主张“心即理”,理就在心中,不必多向外求,“心”为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源,应该由“明心”而扩展到读书问学。这种“简易直截”的观念直接启发了几百年之后的王阳明。
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典故,讲的就是陆九渊和朱熹在铅山鹅湖书院展开的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两派观点互相交锋,成就一段学术佳话。据记载,陆九渊曾受朱熹邀请到白鹿洞书院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陆九渊的演讲感动了论辩对手。陆九渊讲做一件事最根本的是什么?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是坚守义还是追逐利,这一念之微最为关键。朱熹请陆九渊把所讲要义写成文字,刻石立于白鹿洞书院,并邀陆九渊泛舟同游,惺惺相惜。这个故事一直打动着我,并始终看作中国思想史中最伟大的场景之一,两个在致思学问上争得面红耳赤的巨匠,却在品德境界方面互相钦佩欣赏。
20多年时间里,每每在对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除了重点讲解每位哲学家的思想主张之外,都不吝言语和笔墨尽可能铺陈其思想体系形成的心路历程,以此达到启发智慧和涵养德性的双重作用。毕竟中国古人的学问归根结底是在追求“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制图 董昌秋)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