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忠鹤
2015年5月16日,辽宁省博物馆迁至新址,新馆正式开放。十载春秋间,辽博蓬勃生长,年观众参观量从最初的48.3万人攀升至332万人,足足增长了近7倍。精彩纷呈的高品质展览、与数字技术的深度交融、细致入微的优质公共服务,这些举措既为辽博筑牢了发展根基,也助力这家新中国第一家博物馆面向未来继续破浪前行。
王牌大展实力“圈粉”
在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辽宁省博物馆再次迎来观展热潮。统计数据显示,5月2日当天,共有32261人入馆参观,比去年同日增长76.16%,同时也创下了辽博建馆以来单日观展人数最多纪录。
这是辽宁省博物馆迁至新址以来愈受观众欢迎的一个缩影。2015年5月16日,辽博从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广场迁至浑南区新址。10年来,辽博观众人数从2015年的48.3万人,猛增至2024年的332万人,增长近7倍。
“这10年来,观众人数之所以能快速增加,有传统文化兴起等时代背景,也有辽博自身展览内容不断丰富,各项服务不断优化、活动形式多样等原因。”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结合辽宁独特地域历史文化以及自家12万件套馆藏文物,持续、密集地推出主题展、文物展和文化展,是辽博10年来能够吸引近2000万观众纷至沓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10年间,辽博共举办各类展览近200项,涵盖历史考古、艺术典藏、非遗民俗、文化交流、红色文化等多个主题。除“古代辽宁”“明清玉器展”等10个专题陈列展外,还推出“又见大唐”“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等一大批在业内与观众中获得“双口碑”的展览。
成群的白鹤翩然起舞,翱翔天地,在北宋都城汴京的宣德门上,动与静相结合,古韵与灵动相映照,美不胜收。这些动态画面并非来自影院,而是辽博日前推出的沉浸式数字展览“唐宋风华——数字画境中的艺术世界”展。珍贵书画丰富是辽博的特色之一,但因为古代书画不能经常展出,因此,辽博在众多书画中遴选出《洛神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瑞鹤图》等6幅十分珍贵的馆藏画作,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了这个“唐宋风华——数字画境中的艺术世界”,观众置身其中,就能如坠画中,如梦似幻。
服务天团“拿捏”人心
这几天,讲解志愿者武莉一直穿梭于辽博各大展厅。这位2014年就加入讲解队伍的老志愿者,在十多年时间里,已经义务讲解了无数场展览、接待了无数观众。
在辽博,像武莉这样的讲解志愿者已经超过300人,他们借助专业化讲解,让展厅里沉寂的文物变得生动、立体。
让优秀的志愿者提供优质服务,只是辽博公共服务的一个侧面。10年来,辽博精心书写的这份亮眼答卷,除了在精彩展览上加分,还在优质服务上添色。从志愿服务到线上研学课堂,再到免费儿童体验馆、公益辽博讲堂,10年来,辽博已将博物馆的功能拓展为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公共服务集于一身的公共文化平台。
今年“五一”假期前,“环游世界的瓷瓶中英双语1日营”活动的招募消息甫一推出,名额很快就被抢订一空。活动当天,辽博展厅中的明清瓷器成了研学线索,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穿越时空,以中英双语的学习方式,了解瓷器制作技艺、风格特点。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勾勒出辽博10年间文化惠民的壮阔画卷。10年里,辽博精心策划并累计举办乐学堂、辽博讲堂等教育活动达4500余场,惠及观众百万余人。同时,流动文化服务的足迹,覆盖了省内14座城市,开展活动近500场,让200余万群众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
荣誉,纷至沓来——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全国首个博物馆服务类区域品牌;连续6年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的辽博已经成为国内博物馆领域的引领型力量、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开放性平台。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