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接待4000万人次 文创收入破1.5亿元
300家博物馆组团讲述辽宁故事
本报记者 王笑梅
5月16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辽宁主会场活动在鞍山启动,一场为公众献上的文博盛会,由此拉开帷幕。
除了主会场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全省各博物馆还将围绕今年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座、社教等公益活动,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
说起辽宁的博物馆,完全可以用“根基深厚”“门类齐全”来形容。目前,全省共有300多家颇具规模的博物馆(纪念馆),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140余家。这些博物馆(纪念馆)以历史文化、革命纪念类为主体,以自然科技、工业遗产、民族民俗类等为补充,一个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在我省已基本形成。各博物馆用文物元素串联起文明印记,诠释了中华文化的辽宁篇章,极大提升了辽宁文化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等级馆的数量稳步增长,藏品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在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抗美援朝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鞍钢博物馆3家博物馆踏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全省一级馆数量增长50%,达到9家;大连市世纪留声音乐文化博物馆、沈阳古旧钟表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分别晋升国家二、三级博物馆,至此,我省等级馆总数达到34家。这些国家等级博物馆发挥了服务广大群众、传承优秀文化的中坚作用,成为引领新时代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力量。
对“打造精品”的追求,让我省博物馆在各类专业评选和赛事中屡获殊荣。系列展览连续5年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4家博物馆获评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构建展览叙事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入选全国首届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是唯一入选的博物馆展览类案例。《龙城之金:辽宁三燕文物选萃,337-436》展览,走出国门,奔赴纽约,向世界释放“三燕龙城”独特魅力。
随着“看一个展览,游一座城”日渐成为文旅新风尚,“博物馆热”正成为辽宁文旅新名片。推动“博物馆+”“文物+”多元融合,博物馆超级IP动能强劲,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不断激活。近年来,我省每年举办各类展览超过250个,2024年多达445个,年度接待量历史性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央视“双晚”会场落户沈阳绽放工业魅力;“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燃爆春节,“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丰神有仪——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等精心策划的展览,推动全省场馆接待观众超158万人次,同比增长8.3倍,增长率全国第一。
深入践行“让文物活起来”,全省博物馆系统在持续创新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传播工业文化和歌颂劳动精神,锦州黑山阻击战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 厚植爱国情怀”,铁岭市蒸汽机车博物馆展示上世纪70年代东北风情。2024年,全省备案博物馆推出3000多种文创产品,收入超1.5亿元。“簪花仕女图手捻”“大政殿雪糕”等爆款文创产品销量长盛不衰;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正式入驻五大线上销售平台;辽沈战役纪念馆启动“红色文旅商融合体验中心”项目,助推红色文化进一步走进人民群众心中。
为更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省积极构建博物馆事业发展多元化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人才梯队。高度重视讲解员培养,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中,辽宁3名讲解员斩获“双料”第一及专业组第二的最佳战绩。成功举办全省各类馆长培训班及博物馆业务工作培训班,稳步提升整体管理与业务水平。组织开展辽宁省策展人培训,集合全体学员智慧,共同完成今年初的《山海冬韵 冰雪辽缘》策展工作,用文物诠释冰雪文化的深刻内涵。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