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在文化文艺领域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实施文化原创力提升工程,打造“辽字号”文艺精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辽宁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革命文化、厚重的工业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要深入挖掘利用辽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影视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守正创新推动文学、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创造性转化,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打造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完善“采风—孵化—展演”全链条服务,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黑土地、深耕时代课题,深入利用好辽宁本土文化题材,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辽宁辨识度、彰显新时代辽宁风采的优秀作品,塑造“辽字号”文艺标识鲜明的鲜活内容和审美表达,构建起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东北全面振兴实践的文化叙事体系。
打造“辽字号”文艺精品,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文化生产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重构,激发艺术创作主体的内生动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探索“文艺+科技”“文艺+产业”跨界融合路径,推动工业遗产、红色文化等资源活化利用,发展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创等新业态,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强化“辽字号”文化品牌对外传播,依托东北亚经贸合作平台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深化区域协同,形成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共同绘就一幅文化兴、体育强、旅游旺、经济富、百姓好的美丽画卷,助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
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全域文化服务网络。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目标,系统推进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改造升级。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整合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资源,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协同联动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从传统物理场域向数字化、智慧化复合生态转型,实现文化服务可及性与品质性的双重跃升。着力创新文化供给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构文化传播路径,建立需求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使文化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价值认同、激发振兴动能的精神纽带。
构建全域文化服务网络,重在完善现代文化制度,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供给模式,通过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释放制度活力。强化文化品牌意识,系统培育彰显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着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同步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战略转型,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服务效能提升。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强化精神引领凝聚民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理想信念中获得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指路明灯,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获得辨别是非、廓清迷雾的政治慧眼,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积极推进“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升辽宁红色文化活化利用水平,构建“保护—研究—教育—传播”四位一体的传承体系。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提炼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实践品格,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红色文化精神地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构建起贯通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思想教育矩阵,筑牢干部群众投身全面振兴的思想根基。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构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与精神价值传播协同互促的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重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催生文化新业态、激发文化新动能,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和作用,在红色文化和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中增强互动效应,以文化“软实力”激发基层治理“硬实力”,将红色文化优势资源努力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制作红色影视作品、开发红色新媒体产品等多种形式,大力讲好辽宁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大连市委党校)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