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短剧为非遗添彩

  朱忠鹤

  在国家广电总局新近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的作品在众多创作方向里独占鳌头。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各平台上线的微短剧数量多达3万部,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更是达到6.62亿人,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广可见一斑。

  而非遗,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从古代一路蜿蜒走来,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智慧结晶与深厚情感,每一项非遗背后都蕴藏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当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碰撞,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革新悄然拉开帷幕。

  从传播模式革新的角度来看,非遗微短剧实现了从传统非遗传播模式向现代“剧媒融合”模式的重大跨越。

  以往的非遗短视频,大多聚焦于技艺本身的展示,以一种相对静态、单一的方式向观众呈现非遗的外在形式,可称之为“以技艺为中心”。而如今的非遗微短剧,则巧妙地将非遗元素编织进一个个充满悬念、冲突与反转的精彩故事之中,转变为“以故事为中心”。

  在形式上,非遗微短剧摒弃了短视频的碎片化、无序性,构建起连贯、完整且富有节奏感的叙事体系,通过多集连播的形式,如同穿起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吸引观众沉浸其中,不断探寻故事的发展与非遗的奥秘。传播逻辑也从短视频的 “一刷即过” 转变为 “多集多次反复触达”,观众在持续追剧的过程中,一次次与非遗元素相遇,加深对非遗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在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微短剧《搬砖吧,大小姐!》中,剧名便巧妙地将现代网络热梗 “搬砖” 与古老的金砖制作技艺相融合,瞬间抓住观众的好奇心。随着剧情的推进,通过主角在金砖制作工坊的种种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这项非遗技艺。该剧播出后,播放平台上关于苏州御窑金砖的搜索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众多观众被剧中的非遗魅力所吸引,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御窑金砖的知识,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非遗微短剧在传播非遗文化方面的强大效力。

  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层面来看,非遗微短剧成功地将古老的非遗文化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人们日常休闲刷剧的过程中,非遗微短剧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让非遗从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走进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常态化、持续性的传播。与一次性的非遗直播不同,非遗微短剧的多集性和可重复性,使得观众可以反复观看,每一次观看都是一次对非遗的传播与再认识,让非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渗透到更广泛人群的生活之中。

  非遗微短剧对非遗的戏剧化演绎,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非遗产品的兴趣,产生了显著的 “观剧即种草” 效应。以《我的归途有风》为例,剧中对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乐山非遗美食进行了生动呈现,主角在品尝、制作这些美食过程中的享受与满足,勾起了观众的味蕾与好奇心。该剧播出后,大批网友纷纷前往乐山,只为品尝剧中的非遗美食,一时间乐山的非遗美食店人潮涌动,销售额大幅增长。

  然而,在看到非遗微短剧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部分作品出现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对非遗文化内核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再比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等。

  古老非遗与新兴微短剧的结合,为非遗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努力,非遗微短剧才能在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才能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