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于敏中行书七言联
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5月18日,沈阳故宫营建4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展”正式与游客见面。展览展出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古籍、绘画、书法等30余件珍品,其中,清于敏中行书七言联、戴衢亨设色《松山萧寺图》轴等多件文物为首次出展。
沈阳故宫仰熙斋为清帝东巡时的御书库,“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展”分“内府藏书”“四库遗珍”“国史秘籍”“文溯书阁”4个单元。其中“内府藏书”单元位于仰熙斋内,是此次展览展出文物最为集中的部分。
清乾隆时期规定,内府刊刻书籍,印成后每种需以一部或数部移送盛京收藏。这些典籍以武英殿刊刻本为多,如《西清古鉴》《皇朝礼器图》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文溯阁落成后,入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使沈阳故宫成为清代关外藏书宝库。这一单元展出了《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古籍的仿制本,自文溯阁《四库全书》转藏甘肃后,这是《四库全书》仿制本首次在沈阳故宫出展。
首次展出的清于敏中行书七言联中写有“膏雨暗滋三径草 好风徐起谢庭香”,作者于敏中为乾隆二年(1737年)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总裁官。戴衢亨设色《松山萧寺图》轴的作者戴衢亨,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状元,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担任《四库全书》翰林院提调官,负责提取翰林院书籍。
本次展出的“清牙雕婴戏芦瓣臂搁”是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或手臂之上,另外使用臂搁书写,也会使腕部感到舒适,故它又称为腕枕。这两件臂搁均呈长条形,覆瓦式造型,上窄下宽,一面为光滑搁面,另一面为镂空雕刻图案。
“国史秘籍”单元陈列在仰熙斋的西耳房,这里展出了两部至今仍藏于沈阳故宫的重要典籍,作为沈阳故宫藏古籍的代表出展。《皇朝礼器图式》是记载典章制度器物的政书,对研究清朝典章制度意义重大。《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主要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等情况。
此外,沈阳故宫目前还藏有《西清古鉴》40卷,该部古籍将内府青铜器按古例编汇,著录1529件,每器绘制一图,对后世青铜器研究影响很大。还有记载满洲发祥事迹与清开国史的《皇朝开国方略》,清康熙五十三年武英殿刻本《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大型汉文字书《康熙字典》等。这些古籍典藏见证着清王朝从“马背政权”向“文治国家”的转型,折射出中华文化多元、融合、共生的历史轨迹。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