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助教 课堂活起来

  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未来校区课堂上,学生们佩戴MR眼镜,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生物实验操作。 本报见习记者 姜雪 摄

  本报记者  白复海  本报见习记者  姜雪  曲琦

  引子

  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引发的技术变革正迅速渗透至教育领域。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辽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课堂的创新路径:今年3月,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双师课堂”等试点应用,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

  大连二十四中学智慧课堂中,AI系统实时分析学生思维轨迹;沈阳四十三中学未来校区科创中心里,编程机器人与学生共探算法奥秘……从“双师课堂”尝试到“AI教师”落地,一场未来人才培养的教育变革已然拉开帷幕。

  课堂智变

  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

  “今天我们要用特别的方式,邀请教室里的‘智慧之眼’来当裁判,看看哪个小组能最先破解光的折射密码!”5月16日,在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未来校区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史明月话音刚落,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开启分组讨论。此时,教室上方的智能感知系统正悄然运转,凭借高精度传感器与图像识别技术,将教师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小组互动的活跃度等细节一一捕捉,这些实时数据在智慧屏上以动态可视化图表的形式同步更新,仿佛为课堂装上了“智慧触角”。

  “系统显示,我这节课开放式提问占比达到了65%,比上周有所提高。”课后,史老师对照着课堂分析报告复盘课程。这份报告如同课堂的“数字档案”,涵盖三大类型共10个板块。数据显示,学生的参与度、活跃度、抬头率都有所提高,尤其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率高达92%……这些细致入微的数据,勾勒出课堂状态,为史老师优化下一周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学校引进的智能研修平台不仅能实时分析课堂数据,还能支持基于备、磨、听、评、赛5种基础教研形态的一体化应用,实现精准备课、精准授课、精准辅导、精准评价、精准教研的闭环。”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李艳霞介绍。

  如今,在AI技术持续深入教育领域的浪潮下,“教师+AI”的“双师课堂”模式,已在辽宁多所中小学成为常态化教学方式。

  在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大连市中山区中心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们手持特制的“魔法棒”,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与虚拟屏幕展开互动,轻松解答数学难题。这正是学校“AI+数学”情境课《魔法数学》的独特魅力。学生周仕琨兴奋地说:“以前觉得数学课挺枯燥,都是些数字和公式;现在就像在玩一场超酷的游戏,我每天都盼着上数学课。”

  “哪吒若成为高中生,将面临哪些人际交往挑战?”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一(11)班的英语课上,教师曹萌融合国产动画IP与AI工具,打造出充满创意的智慧课堂。当学生讨论“哪吒与同学相处遭遇摩擦时的情绪应对策略”时,曹萌通过DeepSeek即时检索,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策略和视角。

  当AI技术深度融入课堂,不仅改变了课堂形态,更重塑着师生关系。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基于“数据+经验”双轮驱动的精准教研模式,正推动课堂教学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智能时代。

  在日前举办的辽宁省首届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上,东北英才学校、沈阳南京一校长白岛第一小学、锦州市第十八中学等省内知名中小学集中展示了各自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智能老师”“五育并举智慧校园”等引发广泛关注。

  当下,智慧平板、触控一体机、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已成为辽宁多地教室的标配。许多学校积极打造先进的AI教育实验室,配备3D打印机、编程机器人、VR设备等前沿教学工具。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地域与资源的限制,推动教育公平向更高质量迈进。

  善用AI

  坚持先由人主导再让技术辅助

  在AI赋能教育带来显著成效的背后,一场关于技术与教育本质的深层博弈正在辽宁中小学课堂上演。

  当东北英才学校的“智慧分层作业体系”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30余名学生作业辅助批阅与深度分析时,语文教师王诗惠的办公桌上,原本堆积如山的作文本正逐渐变薄。

  “现在AI帮我完成了80%的机械性劳动,能腾出更多精力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王老师滑动着平板电脑上色彩分明的学情热力图,兴奋地展示着系统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可视化分析。说着,她话锋一转,眉宇间露出一丝忧虑:“不过最近也发现,有些学生开始依赖AI给出的标准答案,遇到稍有变化的题型就手足无措。不少家长反映,AI辅助学习虽然减轻了辅导压力,减少了亲子矛盾,但孩子自主思考的主动性确实有所下降。”

  如王老师所言,技术滥用的隐忧正在成为家校的共同关切。锦州中学高一学生家长刘先生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上周发现孩子用AI解题软件完成数学作业,解题步骤看似严谨,实则完全照搬答案。”面对孩子的学习需求,家长不得不放宽手机使用限制,却陷入“监管盲区”的困境。与此同时,家长们更担忧长时间的屏幕使用正在损害孩子的视力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间找到平衡,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新课题。东北英才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曹阳在校园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总结出“人先机后”的原则:“无论是教师备课,还是学生习作,我们始终坚持先由人主导,再让技术辅助。这道‘人机防线’守住了,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助力,而非取代教育者的价值。”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校教务处主任邰海峰表示:“AI是汽车,教师是司机,我们要决定开往哪里,而不是被汽车带着跑。”在邰海峰看来,教学仍要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核心,避免技术过度使用干扰教育本质。

  这些探索正勾勒出AI时代的教育新图景:技术不应成为教育的替代品,而应是赋能师生成长的催化剂。在技术与教育的对话中,如何让智能系统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翅膀,而非束缚思维的枷锁,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时代课题。

  赋能教育

  多元学习场景鼓励学生保有创新思维

  采访中,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向记者坦言,AI批改系统在语文教学中暴露出明显短板。在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系统机械地将文本意境拆解为“修辞手法使用次数”,将“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解构为3处通感、2次比喻,却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拆解成乐器名词错误。一些学生在模仿AI范本写作时,更倾向选择“系统推荐高分句式”,导致作文缺少文学想象力和个性化表达。

  不难发现,AI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恰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为教育带来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技术滥用等一系列深层思考。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磅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为各地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

  两份指南创新性地提出“分学段差异化应用”策略:小学阶段,着重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兴趣,建立初步认知;初中阶段,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技术逻辑,鼓励学生深入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架构;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强化对技术战略的理解,包括生成式AI的特征、社会影响,以及AI在国家战略中的应用。这种分学段的策略,精准适配学生成长规律,有助于有效规避技术滥用风险。

  面对AI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辽宁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成立人工智能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构建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为AI教育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强化督导评价,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目前,沈阳市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超市’汇聚一批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和工具,区县和学校按需选择使用。同时,支持一批智慧校园建设,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沈阳市教育局信息化处处长梁春秋表示,沈阳正每年组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大讲堂,着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AI驱动的教育变革意义非凡,但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规范使用。”大连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研员赵书阳认为,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AI工具,避免过度依赖。通过创设多元学习场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始终保持创新思维。“只有实现学生、教师与AI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让技术精准适配教育需求,才能真正释放AI潜能。”

  这场AI教育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革新。其深层意义在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未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在AI的助力下,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