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胜于黄金,拥有理性就业观念和积极求职心态,尤为可贵——
校园到职场 这一跳如何能精彩
5月21日,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在沈阳城市学院举行,252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4464个,超过5000人前来现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1157人。
①众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现场寻找心仪的工作岗位。
②参会企业正在现场直播,发布岗位需求信息。
③大学生扫描企业招聘人员出示的二维码,了解岗位详细信息。
④沈阳市苏家屯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也于当日来到招聘会现场,向大学生宣传在沈阳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 本报记者 徐铁英 摄
韩星正“埋头”在实验室里,为日后就业积累资本。 本报记者 白昊 摄
更多精彩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徐铁英 白昊
引子
眼下,正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走出“象牙塔”步入职场的关键时期。一个多月后,多载同窗将各奔前路,开启人生的下一程。“我们就像一只只瞪羚,渴望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精彩一跳。”
但就业之路并非坦途,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失败、焦虑……都是前行路上必须跨越的沟坎。与其失落焦虑,不如积极应对。想要实现精彩一跳,自些自诩为“瞪羚”的高校毕业生既需要具备调整路径的能力、快速适应的速度、持续出击的耐力,也需要不畏挫折的积极心态。
分析行业趋势,力求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规划职业路径,持续调整和不断优化求职策略;主动参与实习,积累实战经验增强就业能力。积极应对每一次变化,才能把能量聚积在待发的“箭镞”上,精准高效地飞向心中的那个“标靶”。
近日,本报记者分赴省内多所高校探访,从一个个鲜活个体中,观察新一届“瞪羚”如何积极利用就业季,实现精彩一跳。
做只“早鸟”
“听说那家火锅店开业了,得去和店面合个影。”郭竞燠想利用周末时间,去大连一条商业街逛一逛。
“那个店有什么特别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郭竞燠嘴角露出了浅浅的笑,羞涩又自豪地说:“那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设计作品。”
作为大连工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看到同学穿梭在校园招聘会上,捏着简历争取面试机会,郭竞燠庆幸自己“起飞”得早,如今可以安稳地坐在图书馆里修改毕业论文,只待毕业后上岗。
大学四年,郭竞燠一年比一年感受到设计行业的就业压力。但与其他同学纠结于是否转行不同,郭竞燠的心里一直有个设计师的梦。大三开学后,郭竞燠就开始跟着师哥们参加招聘会,了解就业形势。
“室内设计行业招销售的多,招设计的少。”跑设计公司自荐、在网上投递简历,一心想做设计师的郭竞燠,却面临着很多设计公司都偏向招聘销售岗位的窘境。设计岗不好找,郭竞燠将求职方向从“一击即中”调整为先寻找设计岗实习生,“既然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分步实施。”
“设计师梦想”的实现路径也需要设计,经过多次申请,大三下学期,郭竞燠终于找到大连一家主攻商场店铺设计的工作室实习,这让他心中快要熄灭的火苗又重新燃起。
郭竞燠还没来得及品味幸福的味道,就挨了迎头一棒。实习后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去现场复核尺寸,看似简单的一项业务却把郭竞燠测量得“快要崩溃了”。“复尺4次,还是差一米。”
“都有点儿耽误工期了”,甲方一直在催,郭竞燠只好求助师傅,“再次复尺时才发现墙是斜的,让我哭笑不得。”现在提起这件事,郭竞燠还在自嘲。
刚想起飞,就被“自己的翅膀”扇了一巴掌,郭竞燠感觉自己被“恢复了出厂设置”,“从专业走向职业,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与商家沟通设计想法,在电脑上死扣效果图细节,跟装修师傅核对施工方案……“要想飞翔,得先学会起飞。”
半年后,郭竞燠终于接到了第一个自己独立设计的项目——一家火锅店。看现场结构、拍平面图、设计餐厅动线,方案初步确定后,画施工图、效果图,郭竞燠累并快乐着:“餐位数能不能达到甲方标准,达标情况下怎样融入自己的设计并让甲方接受,这些技巧是校园学不到的,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施工队进场后郭竞燠更要进场监督,往返于学校和现场之间,边上课边实习。
半年多的实习经历,郭竞燠大呼过瘾:“搞设计很辛苦,要学习很多软件、施工工艺,但我乐在其中。”郭竞燠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将来能独当一面。
应届毕业生中,不少人与郭竞燠一样面临着所学专业就业面窄的窘境。但他们没有抱怨“行业不景气难就业”“迟早得转行”,而是以“早鸟”心态早入手、早规划自己的就业路径,在看似“无解”中全力以赴“求解”。
“找工作时有啥需要注意的,给我们传授点儿经验呗。”最近,辽宁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卢洋终于收到了心仪的offer,不少师弟师妹“慕名而来”,请教这位院长口中“全学院最努力找工作的人”。
卢洋的专业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大三时,他就跟着学长参加各种校园招聘会,留心求职时会面对的问题,开始准备自己的简历。学校组织学生到化工企业开展夏令营活动,卢洋第一个报名,抓住一切机会熟悉企业工作场景。
卢洋记不清投出了多少简历,“有特别想去的,我就多投几次,希望引起企业关注。”持续修改简历让重点更突出,和同学模拟面试锻炼自己的表达技巧,查缺补漏完善专业知识……卢洋在今年春招的一次招聘会上,与此前心仪的某化工企业正式签约。“薪资在7000元左右,专业对口,有发展空间。”卢洋对自己的“归属”很满意。
理性取舍
“简历上如果写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最好写清具体会用什么,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几天,已经签订三方协议的牛晞萌,热心地给还在求职的同学出谋划策。
“别看我现在轻松了,去年这个时候,我也是手忙脚乱,多管齐下。”牛晞萌是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过去一年,她在考研、留学、求职这三条轨道上齐头并进。
牛晞萌认为,当时自己做出的规划是既求稳也多元。“每条路都不容易,不论哪条‘赛道’,我都是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争取,做好时间管理和统筹。”
“最初我跟大家一起准备考研,几个月下来,逐渐发现自己既不喜欢也不适合考研,果断放弃。”考虑到自己在英语方面优势突出,牛晞萌最终决定,申请留学、国内就业同步推进。去年11月,牛晞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丰收节”,“当时真的太高兴了,好事一件接着一件,我不仅收到了四所国外学校的录取通知,还接到了好几家金融机构的面试邀约。”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辽就业?牛晞萌最终选择了后者。去年寒假,牛晞萌申请去入职单位实习,提前熟悉业务。
与牛晞萌的赛道之选不同,韩星的取舍,在“大”与“小”、“远”与“近”之间斟酌许久。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大连工业大学的优势专业,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韩星自认为找工作不会太难,“何况我手中还有张王牌。”
韩星所说的“王牌”,是大学期间与同学一起研发的创新成果——鱼胶糕。“以鱼胶为材料制作的一款食品,不腥,营养价值高。”在海洋食品创新大赛上,这项创新成果获得了三等奖。这张“王牌”被韩星写在了个人简历科研项目栏中,面试时,总能引起企业关注。
今年3月,韩星同时求职成功两家企业,从网申到签约,不到一周时间。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在线面试时询问了参加大赛、研发产品、专业课成绩等情况,“对我很满意,面试后30多分钟就决定跟我签约了。”在本专业应届毕业生中,韩星目前还保持着“快签”纪录。
面对同学的祝贺,韩星有些左右为难。一家是知名乳品企业,名气大、薪资高,但远在省外;一家是省内食品企业,虽然规模相对小一些、薪资低一些,但守家在地,离家人近。“一夜一夜睡不好,梦里都在选来选去。”
韩星一遍遍把双方条件列在一张表上左右对比,还是难以抉择。关键时刻,一位老师点醒了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用比那么多,只对比一项你最在意的条件,选最合你意的那家。”
“岗位!”韩星如醍醐灌顶。知名企业提供的岗位是生产管培生,“这个岗位不限学历、专业,入职后你可能会发现,师傅是个经验丰富的大专生。”而省内这家食品公司提供的岗位是食品研发助理,“这个岗位需要专业对口,一般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我能够入职挺幸运,未来上升的空间更大。”
一锤定音,韩星接住了家乡企业递过来的橄榄枝。回想起求职的经历,韩星认为从入学到就业要一条主线串到底:“上大学后就要明确自己的发展路径,大学期间围绕这一路径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求职时顺着这条路径寻找岗位,才能在多元选择时不偏航。”
自信不疑
“别看我已经顺利找到了工作,其实到现在我还没从考研失利的沮丧中缓过神。”乔硕是辽宁大学法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在上一个秋招季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备考上,“没做简历,甚至连找工作的基本流程都一窍不通。”
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很快就给乔硕上了一课。“二月末,当我得知考研失利的消息后,无数个问题瞬间涌入大脑。”是选择“二战”考研?还是准备考公考编?要不要准备简历冲刺春招?这些问题在乔硕的头脑中反复盘旋。在向辅导员和同学们多方“取经”后,乔硕决定用好“应届生”的身份和校招的优势,尽全力求职。
“已经错过了秋招,春招是我最后的机会了。”仅用了一下午时间,乔硕就调整好情绪,重整旗鼓坐在书桌前,置顶班级的就业信息群、关注学校就业官方公众号、注册招聘网站、学习制作简历。“学校的春季双选会开始之前,先在网上投简历、面试练手,逐步调整自己的状态。”总之就是抓紧一切时间,抓住每一个机会。
2月末才开始投简历,到4月份乔硕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完成了入职体检。“一个多月就找到工作,不少人觉得我是‘运气好’。”但乔硕认为,这与她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心态稳定以及校招的平台优势密不可分。“求职顺利,也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成果和个人能力的肯定。”
就业的答卷人终究是自己,求职过程就是要不断校准自我、奋力出击。
从大一开始,何乃东就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身兼数职。作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何乃东自认为既有专业优势,又有社团经历助力,入职到一家名企大厂应该不是问题,没想到却屡屡受挫。“面试官的关注点与自己的优势点并不在一个频道上,主要问了一些非专业的问题,我之前准备的面试内容一点儿也没用上。”总是在面试环节被刷下来,何乃东意识到是自己的“解题思路有偏差”。
多次面试下来,何乃东总结出一些经验。他认为求职时不应只考虑企业能提供什么条件,应该提前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看看自己能为企业提供哪些助力:“比如问能否接受出差,是因为企业在外地有在建项目,问财务会计需要具备什么品质,是因为财务工作流程要求规范严谨。”
摸准企业的脉搏后,何乃东在面试前做足功课,对企业的充分了解赚足了面试官的好感,让他在面试环节脱颖而出。“挺意外,二次面试时得知有七八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其中还有几名硕士研究生,当时以为不会有机会了。”当何乃东接到一家央企的入职通知时,激动地无数次确认面试结果。
从充满信心到失意落寞,再到惊喜突围,学子们在起起伏伏中得到历练。
“北京之行是挫折,也是成长。”大连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白英池自称为打不死的“小强”,越挫越勇。
“开始一心想去大厂,投了很多北上广深的企业。”白英池不断地向行业头部企业投简历,并附加了自认为是加分项的作品集,但都被无情拒绝了。“不服气,有一家企业我连续投了三次,希望能用作品集打动他们,可都失败了。”
从那以后,白英池改变策略,将就业目光从开始的“一味追高”调整为“海投”,前前后后投了快200家企业,“心态也从最开始的心高气傲变得越来越平和,只要企业多问两句,我都认为是机会,积极推荐自己。”一番努力下,白英池终于收到了省外一家咖啡连锁企业的实习通知。
“那段时间企业正在尝试店面转型,不仅要做咖啡,还要为上班族提供快餐”,白英池实习期间正好赶上了项目落地,相当于顶岗工作,晚上加班是常态。第一次走进摄影棚体验实体拍摄,现场拍完的所有照片都需要当场P图。“给海带结抠‘锯齿’,给藕片‘打洞’”,白英池一直饿着肚子干到晚上十点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打算稳扎稳打的白英池,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发现,这个岗位并不适合自己。尽管如此,这段经历却让白英池收获颇丰,学到了很多商业化内容、行业规范,人也更加独立,抗压能力更强了。明确了回大连发展的想法后,白英池果断收拾行囊返程,虽然还没有找到工作,但白英池心里不慌:“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会与心仪的岗位相遇。”
辽宁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科科长房宁说,就业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拥有理性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求职心态,尤为可贵。各地各部门每年都会释放利好政策,各高校也在加快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应该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和服务,起而行之,奋楫而上,即使一时难以找到百分百满意的工作,也要在行动中调整职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只要抱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就能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