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吕晓东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胸中有诗书就很有气质和才华,这种气质不仅表现在外表,更涵盖内心的修为和境界。作为医生,经常面对患者的病痛,需要不断琢磨怎么治好病;作为老师,要把本事传给学生,更得自己先学扎实。这些年下来,我觉得读书就是最好的“充电”方式。从《本草纲目》的草木世界,到《伤寒论》的辨证殿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烈火淬炼,到《平凡的世界》的泥土扎根,每一部作品都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留下深刻印记。这些书籍早已不再是书架上的陈列品,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
青少年时期的每个夏日午后,我总会趴在老书房的藤椅上,捧着那本泛黄的《本草纲目》发呆。书页间工整的木刻图谱里,人参的虬曲根茎、灵芝的云纹菌盖、穿山甲的鳞甲排列,都像被赋予了神秘的生命力。那时的我尚不知“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却被“诸药所生,皆有境界”的文字深深吸引——原来一草一木的生长,竟暗合天地四时的规律;一味药的性味归经,早已写进它的形色肌理。这段与《本草纲目》初遇的经历,在我的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中医药的世界,该是怎样一个草木含情、金石有灵的奇妙天地?
随着阅读深入,我渐渐发现这部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巨著,不仅是药物学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书中收录的1892种药物、11096则附方,上自宫廷御方,下至民间偏方,每一味药的背后都藏着医者仁心。比如“青蒿治疟”的记载,历经千年后启发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挽救千万生命。这些穿越时空的医学智慧让我明白:中医药的传承,从来都是在典籍研读与临床实践中架起桥梁,而《本草纲目》,正是我踏上这座桥梁的第一级台阶。
1983年考入辽宁中医学院的那个秋天,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第一堂课,老师带领我们齐声诵读《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琅琅书声在教室里回荡,窗外的银杏叶正簌簌落下,仿佛在为这段跨越千年的医者誓言作注脚。从那时起,“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仁心,便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求知欲,一同刻进了我的职业信仰。
在大学的日子里,中医经典成为每日的必修课。清晨的图书馆前便排起背诵《药性赋》的长队;深夜自习室,总有人对着《伤寒论》的条文蹙眉苦思。经典的魅力正在于其穿越时空的精准——千年前的“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至今仍是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治疗准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更是现代亚健康调理的重要指导。
走上临床岗位后,我愈发体会到老中医们常说的“读经典如晤名医”——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先贤的智慧,早已化作无数临床案例,在典籍中等待后世医者的发掘。
在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记忆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被无数次翻阅、无数次抄写的精神图谱。泛黄的书页间,保尔・柯察金的那句独白“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曾被我们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扉页,贴在课桌右上角,甚至刻进青春的坐标轴。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宿舍的铁架床上。那时的我尚不懂得生活的艰辛,直到临床实习时,亲眼看见老师在连续做了多台手术后,靠在值班室墙上吃冷掉的饭菜;看见老教授拖着患关节炎的腿,坚持每周出诊三次,才明白原来现实中的“钢铁”,正是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锻造而成。这种精神,后来也成为我指导学生时反复强调的信念——当医生,就要有“把苦难嚼碎了咽下去,再化作前行力量”的觉悟。
如果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团燃烧的烈焰,那么《平凡的世界》便是一方深厚的黄土地,沉默却饱含养分。我跟着孙少安在双水村的田埂上奔跑,看他因为贫困不得不辍学,却在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办起砖厂;跟着孙少平走进大亚湾煤矿,感受他在漆黑的矿井下借矿灯读书的孤独与坚定。那些浸透了汗水与泪水的文字,让我第一次读懂“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作为中医人,望闻问切的细致、辨证开方的审慎,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无声践行。
从少年时的懵懂求知,到中年时的职业坚守,阅读始终是我精神世界的灯塔。它让我在中医药的浩瀚海洋中找到航向,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保持定力。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而文学的光芒,终将照亮每一个认真阅读、用心生活的人。
(制图 董昌秋)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