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思辨:打破对诸子百家的刻板印象

  华筠

  ■提示

  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堪称璀璨夺目的黄金时代。蒋原伦教授的《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以独特的视角,将我们带回那个思想绽放的年代。通过诸子之间的相互评述与思想对话,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学术镜像,揭示了先秦思想多元共生的独特风貌。

  先秦时期,在百家争鸣的岁月里,诸子们或著书立说,或周游列国,或聚徒讲学,在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共同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的丰盛大厦。蒋原伦教授的《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以下《诸子论诸子》)一书,不仅打破了我们对诸子百家的刻板印象,更让我们看到,在诸子百家看似对立的思想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精神共鸣与思想传承。

  《诸子论诸子》并非单向度地解读某位思想家的学说,而是通过诸子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思想交锋,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学术镜像。蒋原伦教授敏锐地捕捉到,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往往是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逐渐成形和完善的。正如书中所展示的,墨子批儒、庄子鉴孔、韩非解老,这些跨越学派的思想对话,构成了先秦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书中对庄子与孔子关系的解读尤为精彩,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家反儒”的简单二分法。蒋原伦认为:“孔子于庄子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在《庄子》内篇中,孔子常常成为复杂道理的阐释者,“似乎是说理者的化身,他能对许多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作出精辟的阐释,并能窥见最高最根本的大道理”。这种解读颠覆了传统认为庄子只是借孔子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观点,揭示了庄子对孔子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诸子互评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思想交锋的鲜活场景,更在于它揭示了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如蒋原伦所观察到的,战国前期的思想舞台基本上是儒墨两家的天下,其他各派学说或分蘖于儒家,或受到墨家熏染,或是直接针对儒墨而提出相反主张。这种学术谱系的梳理,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先秦思想发展的脉络与内在关联。墨子倡“兼爱”以对抗儒家的“差等之爱”,孟子持“性善论”以反驳荀子的“性恶说”,庄子以“逍遥无为”消解世俗的价值执着——这些看似对立的主张,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光谱,共同探索着乱世中人的生存之道与社会秩序重建的可能。

  人性论的辩论同样展现了诸子思想的深层关联。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坚持“性恶”,告子则认为性无善恶,这些争论表面上看水火不容,实则共同构建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讨论的丰富图景。尽管立场迥异,孟荀二人都将人性问题作为其伦理政治思想的基石,体现了儒家内部的思想张力与互补性。蒋原伦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这些争论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

  蒋原伦以散文式的笔触谈论严肃的学术话题,将深刻的学理蕴含在轻松幽默的叙事之中,使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交锋变得鲜活可感。

  学术碰撞的创造性在《诸子论诸子》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稷下学宫”的描述生动展现了多元共生的学术生态。作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汇集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众多学者,这些思想背景各异的学者在平等的氛围中辩论交流,形成了“不治而议论”的学术传统。蒋原伦特别阐述,这种自由辩论的风气,使得各家学说在交锋中不断完善,同时也催生了融合多家思想的黄老之学等新学派。

  先秦思想的多元共生不仅体现在学说内容上,也表现在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上。庄子运用寓言表达深刻哲理,孟子善用比喻阐明伦理主张,韩非则以历史故事论证法治理论。这种表达形式的丰富性,与思想内容的多元性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先秦文化的绚丽图景。

  蒋原伦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古代文本,使诸子的观念、个性和行为“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沟壑而毫无障碍地顽强地存活在我们的此时此刻”。例如,他将子贡描述为“书要读好、钱也要挣到的那一类人”,并幽默地推测:“可能他早年想的就是以管仲为楷模,要务实,搞点钱以赞助师门。那样,师父一定会说:‘如其仁,如其仁!’”这种生动活泼的解读,既忠实于文本,又赋予了古代思想以现代生命力。

  《诸子论诸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先秦思想的新窗口。通过诸子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思想对话,展示出思想创新往往产生于不同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而非闭门造车的独白。先秦思想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在于各家学说既坚持自身立场,又能从批评者那里汲取养分,不断完善自身。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