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潘文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所在。我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文化主体性的深厚根基。从古老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从传统的诗词歌赋到当代的文艺作品,中华文化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文化从未中断,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支撑。文化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更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上。只有坚守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开放的心态吸收有益的文化元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文化主体性注入新的活力。

  增强文化主体性,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价值,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形式和内容创新,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作品,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要深化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伦理等多个领域。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到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从诗词歌赋的浪漫情怀到传统技艺的精湛工艺,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底蕴。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贡献。特别是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揭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要尊重差异,和谐共处;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启示在治理国家时要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这些思想均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将其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必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指以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需求,构建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实践,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增强文化自信。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各方面,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丰厚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

  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世界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同时,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进行有益借鉴,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注重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确保所借鉴的内容符合中国的发展需求。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最终目的是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加强党校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研究”(L24BDJ004)阶段性成果】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