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一时间发出抗日宣言

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①赵战生(左)专程来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探寻父亲的革命历程。

  ②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本报记者  田勇 文并摄

  北京,沿着长安街向西,在木樨地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赵战生家中泛黄的墙面上,悬挂着父亲赵毅敏的相片,以及由赵毅敏起草的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的原版复制件。

  历史虽远,墨迹仍深。站在它面前,耳畔似有风雷激荡……

  早有警觉

  耄耋之年的赵战生,衣着朴素而目光坚毅。作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高级专家,他曾在科研战场上屡获殊荣,每当提及父亲赵毅敏,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眼中总会流露出深沉的敬仰。

  端午节前夕,赵战生专程从北京来到沈阳。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的砖墙前,他驻足良久。这里,承载着他父亲赵毅敏曾经的革命足迹。

  赵毅敏,1904年出生于河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奉命赴沈阳,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亲历九一八事变,更起草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探寻这份宣言背后的故事,需要把目光投向更远的1927年——

  1927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宣告成立。首任书记陈为人于同年12月22日在《关于中共满洲省委临委工作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满洲的反日工作,要占革命工作的大部分”,将领导民众反日斗争列为省委主要任务。这种对民族危机的清醒认知,成为党组织此后行动的重要导向。

  “中共满洲省委始终对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保持高度警惕。”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研究员张璐说。

  1931年1月27日至2月20日,“驻沈附属地之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第三十三联队,举行包围省城大演习”“这次演习所占区域,竟达十九村之多,几遍沈阳县全县”。由满洲省委主办的《满洲红旗》敏锐捕捉并及时报道了日军这一动向,富有预见性地指出:“无疑地,这些枪声,是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东三省的信号。”

  更关键的预警来自隐蔽战线。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中共满洲特科人员成功获取日本正在秘密进行侵略部署的确切情报。随后,特科将这份重要情报及时上报中共中央和满洲省委,同时也通报给了东北当局。遗憾的是,东北当局未能予以足够重视。不过,这一情报为中共中央和满洲省委准确研判形势、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也在事变发生前为东北人民敲响了警钟。

  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的政治远见和责任担当。

  吹响号角

  1931年9月19日清晨,沈阳小西边门附近,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紧急会议注定载入史册。

  关于这次会议召开的具体情况,《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第一卷)》中有详细记述:

  “会议决定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事变强占满洲一事,给中央写报告,发表宣言;对省委当前急需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省委常委近期要每天碰头一次,沟通信息,研究对策。会议经过研究,决定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外面到处都是日本兵,老百姓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中国共产党一定要首先发表宣言,告诉老百姓是怎么回事!”赵毅敏晚年回忆中的这句话,道破了宣言诞生的紧迫背景。

  “父亲在《我起草的第一份抗日宣言》一文中谈到,《宣言》主要想告诉老百姓三方面内容。第一,日军武装占领沈阳,是其‘大陆政策’和‘满蒙政策’的必然行动,是日本军国主义阴谋已久的侵略;第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主义;第三,号召工农兵劳苦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将日本帝国主义逐出中国。”赵战生说。

  《宣言》同时提出17条具体行动口号,从“罢工、罢课、罢市,反对帝国主义占据满洲”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兼具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导意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建学评价:“这份《宣言》在民族危亡时刻树起共产党的抗日旗帜,让东北民众看到了斗争的方向。”

  如今,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互动情景剧《九一九宣言》再现了当年散发《宣言》的场景。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演员们将传单递到观众手中时,历史的回响仿佛穿越时空。“我们希望能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重现历史关键细节,让参观者重温红色历史。”纪念馆馆长车冰冰介绍。

  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情景剧展现的更为惊心动魄。据赵毅敏回忆,“在日本兵到处搜捕抗日人士、随意杀人的危险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公开散发宣言。”实际上,《宣言》是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秘密传播的。

  党的声音通过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传递开来,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流砥柱

  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发端。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有一面墙展示着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在九一八事变后,为号召民众开展救亡运动而连续发出的6份宣言和决议。其中,核心位置是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这份宣言似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侵略者的心脏,公开且坚定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日本的严正态度。宣言中,字字泣血,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行径,并历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

  就在同一天,中共满洲省委、共青团满洲省委联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占领满洲告全满洲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劳苦群众书》。这篇檄文,号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革命的中国工农兵劳苦群众弟兄们携起手来,直接参加伟大的中国革命,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争取解放!”

  此后几日,宣言与决议如密集的战鼓,接连敲响。

  1931年9月21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激昂地号召东北各族人民和劳苦群众即刻行动,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高瞻远瞩地提出组织东北游击战争,要用实际行动给予日本帝国主义沉重打击;1931年9月23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满洲省委对士兵工作紧急决议》,明确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成反击侵略者的钢铁洪流。

  “一系列重要宣言和决议的发表,向全体中国人民清晰而坚定地宣示——中国共产党要扛起领导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的重任!” 馆长范丽红感慨地说道。

  1931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更进一步公开向全国人民宣示自己的宗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广大劳苦群众利益的真正维护者,才能组织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

  这些燎原的“火种”,迅速点燃了东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熊熊烈火。

  从1927年的战略预判到1931年的宣言发布,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早清醒认识日本侵略威胁、最早公开举起抗日旗帜、最早组织民众抗战的政治力量。如今,陈列在众多抗战主题展馆中的“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勇担使命的见证。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