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之情

  尹晓颖

  前几日整理书稿,翻出了许多珍贵的书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往事如烟,袭上心头。

  女儿写给我的第一封信,被我称之为来自春天的家书。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我在大连工学院学习,接到一封家书,里边竟有一页女儿写给我的信。那年她才5岁,读着那歪歪扭扭的几行字,还有不会写而替代的圈圈,但是我读懂了她要说的话。不知是高兴还是思念,眼泪竟抑制不住地夺眶而出。当打开爱人的信,看他写道:你真荣幸,我甚至是羡慕你,想不到我俩间竟是你先接到了女儿的第一封信。看到这里,我又破涕为笑了。爱人在信里说:女儿喜欢看画报,《红楼梦》中的人物倒背如流,还学会了查字典。他忙的时候,她就在旁边自己找书看,可乖了。

  那个春天的黄昏,微风习习。这封珍贵的信件成了全家人心心念念之物。每次翻出来读,我都会眼角湿润。

  前些时还翻出来一些珍藏的书信。重温起来,彼时的一丝一缕仍然记忆犹新。

  我和龚宁的友谊是从2007年春节的一场旅行开始的,这场旅行开启了我俩的友谊。一起游览山水风光,边走边聊,从工作到生活,互相了解得越多越有相见恨晚的感觉。12天的旅程结束了,回来我们都投入忙碌的工作,我俩经常书信问候,从旅友变成了朋友。直到如今,我俩依然保持着通信的习惯,我说她的信就像报喜鸟一样。

  翻出来的另一封信里夹着一幅精美的小国画,是老舍夫人、著名国画家胡絜青的画作。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初冬,去北京开会偶然与老舍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坐在一起。他谈起文学馆新馆的建设情况,说馆内建设也要筹备动工,我和他交换了名片。散会后我就联系了制作图书档案装具的企业经理,告诉他中国文学馆新馆准备建设的信息。当年年底,我收到一封北京的来信,打开一看,竟然是舒乙写来的。他说文学馆的工作完成得非常顺利,欢迎到京参观,也感谢我对他的工作支持。信中祝福新年快乐,还寄来一张他母亲的小画,我欣喜又感动,充溢着美好的情愫。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

  珍贵的书信还有许多,都是一朵朵欢喜跃动的浪花,永久地留存在生命长河里。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