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推进美丽辽宁建设

  宋琳琳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美丽辽宁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文明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使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夯实制度根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支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建章立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规章制度,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但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加快推进美丽辽宁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搭建好制度框架,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加强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领域协同,健全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空间布局,严格按照《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要求,全面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定位准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绿色、开放、智慧、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布局。要加强美丽辽宁建设法治保障,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强化环评源头预防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夯实美丽辽宁建设的制度基础。

  健全治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位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加快推进美丽辽宁建设,必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

  完善各类污染治理的协同机制。推进省域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河湖长制,加快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深化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辽河、浑河、太子河等主要河流和大伙房水库等重要湖库保护治理,优化调整水功能区划及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县级城市及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建立防止水体返黑返臭长效机制,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分类管理,加强化工等行业重度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规划用途管制,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打造全方位、多层级、一体化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加强辽河源、浑河源以及鸭绿江水系等水源涵养区重要区域和大伙房水库、碧流河水库、白石水库等重点湖库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构建辽河等重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提升科尔沁沙地、辽河流域、辽东绿色经济区、水源水塔饮用水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地等重点区域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研判、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辽宁要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省内大学大院大所集中的优势,围绕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脆弱生态修复等绿色低碳重点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同时,加强生态文明智库建设,强化环境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生态环境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把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强化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运用好土地、规划、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辽宁建设。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做好辽宁绿色金融大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担保、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积极探索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促进绿色企业和项目多元化融资。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加大生态产品保护补偿赔偿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完善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激励政策,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既要保护好辽宁的“绿肺”“水塔”,又要做优做强绿色农业、特色文旅、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作者单位:沈阳市委党校)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