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这些重要论述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满足精神需求,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撑,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以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各级党委(党组)要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增进农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弘扬正能量,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障。
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农民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文明素养与乡村全面振兴息息相关,他们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紧紧依靠农民,激发亿万农民内生动力,才能不断获取实践力量和智慧,创作出更多反映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深入移风易俗等方式,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根据农民的个体认知、民间风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节会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要尊重和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创新,有效组织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形成亿万农民齐心协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局面。
不断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营造互爱互助、明德惟馨的乡风家风民风。
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大力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好农耕文化资源和优势。要始终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加大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等的保护力度,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深远的价值追求。深入挖掘传统习俗、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文化载体中传递正能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方式方法,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农耕文化,以“非遗活化”“数字赋能” 促进农耕文化的活态长效发展,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让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浸润农民的心田,助力乡村治理有序发展,增强乡村社会内在凝聚力,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持续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人才队伍,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价值引领和创新实践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
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一方面要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对本地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指导,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本地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为扎根乡村的外来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与环境,有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更加安心。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志愿者、各级各类文化单位、社会组织、公益平台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服务下沉,汇聚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本文为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华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2YJC710068)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