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平报道 国家档案局日前公布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有52组档案文献入选,辽宁省档案馆《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位列其中。自2000年我国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项目以来,省档案馆已有7组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主要以满文书写,共计483卷(册)、19995件,形成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这组档案是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管理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等地区时,与吉林将军衙门及其他衙署之间往来文书的抄存档册。该“工作日志”记录了三姓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自然生态、对外交涉等方面的历史状况,是清代东北军政机关较为系统、完整、连续的地方衙署文书档案抄存。
据省档案馆满文部副研究馆员吴智嘉介绍,“三姓”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因清初赫哲族努叶勒(卢氏)、葛依克勒(葛氏)、祜什哈里(胡氏)三姓聚居得名,核心区域为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设立于此。
《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以清代官府间的往来文书形式,记录了该衙署履行军事职能、管理旗务、治理边境、处理涉外事务的史实,是清代东北军政一体管理体制的缩影与集合,集中反映了清政府对三姓地区的有效管辖,包括管理制度及其影响,是研究三姓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移民开发与人口状况、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第一手原始珍贵史料。
据了解,满文档案在清代官方文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大部分以满文记录,内容丰富,史料充实,是研究地方官文书、满文文书用语的宝库。因此,近年来国内掌握满文的学者不断从中发掘珍贵史料,接连取得清代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中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九月二十五日三姓副都统革职留任二等阿思哈尼哈番记录一次穆尔泰给将军衙门的咨文,咨文称:“为准备乌林事……额定三姓地方进贡貂皮之库页费雅喀六姓之人数目为一百四十八户,并约定于奇吉乡进贡貂皮。既如此,当准备戊戌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赏赐之一百四十八套乌林……”这份档案说的是赏乌林的准备工作。
作为清代管理东北广阔边疆区域的地方机构,三姓副都统衙门存世档案记录的赫哲、鄂伦春等边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体现。
据介绍,《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已完成数字化和文件级目录编译,目前,在省档案馆的档案利用中心,普通民众可以在电子阅览室查看这批珍贵档案的数字化信息。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