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刚
在辽阳市辽阳县吉洞峪满族乡,今年63岁的刘庆龙可是个出了名的“犟人”——他丢掉“铁饭碗”,钻进大山,一干就是30年,硬是让2000亩荒山变成了百草园。科研院校来这里建基地,每年还带动不少村民一起致富。
就在大家以为老刘该安享老年生活时,他又“犟”上了。作为辽阳县龙盛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不久前,刘庆龙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名单。于是,老刘又有了新目标。
6月23日,仲夏的龙盛百草园里风景如画,阳光洒向千亩林海,漫山遍野的林下参生机盎然,阵阵微风送来蒿本的清香。
“不能简单靠卖中草药原料挣钱,要以发展药膳养生、科普研学、休闲度假健康旅游为主。3年后,这里会成为集中草药种植、加工、教学、观赏与养生品开发于一体,具有浓郁中草药文化内涵的4A级旅游景区。”老刘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龙盛百草园所在的塔子岭村紧依大山,地处辽阳、本溪、鞍山交界处。“从小听老辈人讲,这里是穷山沟,种啥都不行,我偏不认命,其他地方能种植中草药,我相信我们这里也可以!”1995年,退伍11年的刘庆龙毅然辞去乡供电所的公职,拿出全部积蓄,开始承包荒山种植中草药和果树。由于前期投入大,短期无收益,刘庆龙用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外债,亲友们都劝他放弃。
但骨子里的倔强,没有让刘庆龙在困难面前低头。育种苗、请专家、忙销售,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刘庆龙坦言,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时,他就一个人在山坳里发呆。
当地政府部门及时给予了他强有力的支持。“我时常去山上看,帮他找政策、找专家,这样的好人,他要坚持,咱就得大力扶持。”吉洞峪满族乡人大主席曲福晓告诉记者,乡里以龙盛百草园为主成立了中草药种植联合党委,全力扶持中草药产业发展。
辽阳县相关部门重新铺设了进园区的道路,辽阳县政协协调移动通信部门为整个园区布设了无线网络,并协调推进园区水利工程的修建,邀请省级专家上门指导。
慢慢地,荒山披上了绿装,梦想终于照进现实——薄地里长出了“金疙瘩”。如今的龙盛百草园,已发展成为辽阳市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种植林下参200亩、黄柏50亩、刺龙芽110亩、党参200亩,各种林下道地药材有100多个品种。
荒山变成百草园,大家都说刘庆龙“犟得有理”。老刘自己受益的同时,还带动吉洞峪满族乡及周边地区的300余户农民种植中草药及山野菜,农民人均增收超过6000元。
“老刘这人从不让别人吃亏,不光免费给我们提供中草药苗,无偿指导我们在家种植,给他打工还有一份丰厚的工资。”塔子岭村村民顾艳华已经与老刘共事了20年,她认为,没有老刘的“犟”,就没有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两年,刘庆龙抓紧对中草药研学及旅游的拓展,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交流。“这里的中草药种类比较齐全,是省内难得的实验基地。”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孙文松告诉记者。藉此,龙盛百草园被该所确定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辽阳综合试验站。此外,这里还成为沈阳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辽宁省辽阳中医药学校教学实践基地、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北京中小学生中草药实训研学游学基地等。目前,基地已整理出常见的42种中草药样本及图文资料,供参观者了解。
园区办公室里,刘庆龙的儿子刘金涛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制定马上到来的暑期研学及旅游项目规划,自主开发的蒲公英茶、马蹄莲饼等特色产品在桌上清香四溢。
“我的妻子和孩子已经去了广州,我则留在家乡帮老爸,一方面是老爸上了年纪,我们放心不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老爸的这份坚守。”刘金涛坦言,“我太了解老爸的‘犟’了,他要做的,就一定会做下去。”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