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卉
夏日炎炎,书页沙沙,美好而自由的暑期时光,正是快意读书时。书海浩瀚,如何不溺不滞?读书,当有路径。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有一些书痴读得太广,却读不通。“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看看名家如何读书,可以让初探阅读的人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也会有更多的领悟。
读书之妙,首在姿态多元。《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记录了读书的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书中采集古今300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800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悠然,与钱钟书牛津图书馆十余年笔记狂魔般的执着相映成趣;老舍凭“印象甚佳”选书,鲁迅主张“跳过去读”的智慧,织就一张多元的阅读地图。
诸葛孔明隐居隆中时,好友石广元、徐庶等人读书“务于精熟”,唯独他“独观其大略”。后来,精熟者止步刺史郡守,观大略者却成一代贤相。诸葛亮“观其大略”法,如鹰隼掠过长空,重在把握思想脉络而非字句雕琢。
温儒敏认为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要引导学生接触人类文化经典。在《温儒敏谈读书》一书中,温儒敏谈到,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养性”也就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
陈平原在《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中,颠覆了对阅读的刻板印象。他提倡“不务正业”的阅读方式,讲述自己研究武侠小说时,如何从《三侠五义》追溯到唐代传奇,再延伸至民间信仰研究。这种看似随意的阅读路径,实则暗含学术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研究江南园林时,不仅要读《园冶》等典籍,更需亲临园林感受空间布局与文化意蕴。他特别强调“读无字之书”的重要性,认为实地考察、人际交往都是阅读的延伸。
阿根廷学者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将阅读升华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阅读如呼吸,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只要还有这个功能在,‘书本’就一直在等我们”。他笔下的阅读者鲜活灵动:惠特曼在老树林里读但丁,阳光穿过叶隙吻上书页;8岁的科赛特枕着《悲惨世界》入眠,“像一只狗舒坦地躺于它的狗屋”。
优质阅读的核心在于构建个性化的阅读生态系统。这既需要《古今名人读书法》中对传统方法的借鉴,也要像《阅读史》那样理解阅读的文化语境;既需要温儒敏教授的方法论指导,也要践行陈平原打破边界的阅读理念。阅读不应是机械的知识灌输,而应成为认知升级与生命成长的催化剂。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时,不妨将这些阅读智慧转化为具体行动: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文本,以系统思维构建知识体系,带着生活困惑与书籍对话,在跨界阅读中发现新的可能。如此,阅读终将超越单纯的消遣或学习,成为一场不断发现自我、重塑认知的精神旅行。正如曼古埃尔所说:“阅读的力量,在于它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这或许就是阅读最本质的意义。
纸页间的清风明月,终需亲自涉足。这个夏天,愿您与某本“意外之书”撞个满怀,或许在图书馆转角处,或许在旧书摊泛黄的扉页间,正藏着您尚未谋面的灵魂知己。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