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观看《特殊任务》
本报记者 王荣琦
6月28日晚,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随着沉浸式环境互动戏剧《老酒馆》的铜铃震响,观众手持“密令”纸条推开木门,刹那间来到1931年至1945年的烽火关东……这是辽宁日报“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的特别现场。
《老酒馆》以高满堂同名小说为蓝本,讲述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剧中多位人物正是抗联战士。自今年5月底起,该剧每周在东关街上演,持续吸引着大批观众。此次辽宁日报《群山回唱》项目组联手《老酒馆》剧组,将戏剧演出与采访互动创造性融合,记者与演员、观众在戏里戏外共同打捞“抗联记忆”。
演员:角色背后的历史重量
参与《老酒馆》演出的大多是来自大连话剧院的专业演员,经过长时间的演出,他们已与角色血脉相融。对他们而言,“抗联记忆”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名词,而是每日在剧场中鲜活重演的生命历程。
饰演酒馆掌柜陈怀海的演员杜超,每日在舞台上经历着家国抉择。“我的妻子和女儿都是抗联战士,那句‘我们是中国人’的台词每次说出都重若千钧。”杜超说,这个角色始终守护着老酒馆,“这不仅是间店铺,更是精神家园。陈怀海守着这里,就是守着牺牲战友们的精神归处,守着不灭的希望。”
青年演员袁媛饰演的抗联女战士小棉袄,在剧中完成从报家仇到为国捐躯的升华。“这个20岁姑娘的蜕变,正是千万抗联战士的缩影。”为塑造角色,袁媛研读赵一曼、冷云等抗联女英雄史料,在表演中注入细微的身体语言,“用专业演绎致敬英雄,是我们的责任”。
国家一级演员孙旭明塑造的老警长引发众多共鸣。他对一场关键戏记忆犹新:“当陈怀海厉声质问‘你这和汉奸有什么区别’,这句台词像刀子扎进我心里。”他剖析这个复杂角色,“他表面圆滑世故,骨子里却用尽方法保护百姓。这正是乱世中普通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底线坚守。”
国家二级演员曲毅勇在剧中饰演说书人,舞台下他是抗联题材曲艺创作者。“东北这片土地孕育了说不尽的抗日故事”,他展示着随身携带的《大连地下党史》说道,“我创作了《夜袭凤凰城》《铁血将军杨靖宇》等作品,就是要让这些故事永远传唱下去”。
观众:生动演绎带来心灵震撼
演出现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其中年轻人占大多数。散场后,许多观众仍沉浸在剧情中,久久不愿离去。
“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抗战故事,多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将领,但《老酒馆》让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抗战故事。”来自上海的游客孙启明在完成“传递情报”的互动任务后深有感触。剧中酒馆掌柜陈怀海那句掷地有声的“我们都是中国人!”让他尤为震撼:“在当年被日军占领的大连,敢这样公开表明立场,是用生命在捍卫民族尊严。”
留学归国观众傅令在观剧过程中多次落泪,特别是看到“小棉袄”牺牲的场景,傅令动情地说,“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这个身份永远铭刻在心。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一定会像剧中的抗联战士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大连本地市民安立成对抗联英雄的事迹非常熟悉。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安立成特别感慨:“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永远铭记。像这种沉浸式互动活动,让年轻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老酒馆》沉浸式戏剧与辽宁日报“我和抗联”主题征集活动的创新联动,为传承红色基因开辟了新路径。这种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沉浸体验的方式,不仅让东北抗联精神可触可感,更让爱国主义教育焕发时代活力。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