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人”精神代代传

“海人”精神代代传

——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

  本报记者 孔爱群

  “漆黑一片!静谧,也很神秘。”

  2020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海试。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控制系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洋与其他两位试航员驾乘“奋斗者”号下潜到10909米的深渊海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我是控制软件负责人和主驾驶试航员,也参与了那次万米海试任务。”副研究员赵兵对下潜经历记忆犹新,“心情非常激动,在海底还看到了通体透明的海参。”

  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时,“蛟龙”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沈阳自动化所刘开周研究员同样冒着巨大风险,主动参加下潜任务,后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先,这就是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代代传承与践行的“海人”精神。

  “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持或参与研发了‘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多型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取得了我国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一项又一项突破。”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书记李智刚说,“海斗”号和“海斗一号”分别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于2020年、2021年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十几年前,我国水下机器人还只能下潜至300米、1000米;如今,6000米甚至10000米也不在话下,作业能力大大提升。”李智刚表示,我国深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团队是推动者、见证者,更是奋斗者。“以前,我们不断拓展装备的下潜深度,目标是能到达更深的海底。未来,我们希望持续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做到能在海底长期工作。”

  水下机器人研发离不开海试,而海试一般要到公海进行,一次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团队每年都有数批科研人员、几千人次在海上度过。

  条件艰苦,如何克服?

  党组织是最坚强的后盾。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发扬将党组织建在实验船上的优良传统,在湖试、海试工作中,让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旗帜。“探索4500”AUV(自主水下机器人)海试团队在科考任务中,党总支以党员为先锋,克服恶劣海况与持续高温等试验困难,获得大量宝贵数据,为我国开展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成员徐春晖有4个春节都是在海试现场度过的。当科研人员对家里照顾不到的时候,我们党总支会安慰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尽最大努力减轻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党总支纪检委员胡雨说。

  “海人”精神来自哪里?

  上世纪80年代,以蒋新松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研发了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后来陆续研制出“探索者”号、CR-01等一批水下机器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人”精神。追寻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脚步,年轻人代代传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

  2020年,在“海斗一号”万米试验性应用任务中,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近1个月时间里他们告别正常作息,每个潜次要连续奋战近20个小时。那一年,他们成功完成了“海斗一号”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海斗一号”也填补了我国万米级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传承“海人”精神,争当建设海洋强国排头兵,在党总支带领下,水下机器人研究团队已研制“海斗”“海星”“探索”等多个系列的水下机器人,让我国海洋装备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