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处根据地形成覆盖全东北的游击网络 筑牢“红地盘”

  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

  记者在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采访。

  游击根据地是抗联部队隐藏和修整的重要基地。

  本报记者 赵雪 文并摄

  走进吉林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讲解员梁芳宁正为参观者讲述一组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锈迹斑斑的步枪、铁戟和子弹壳,都是我们从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在红石砬子,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东北地区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遍布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组织东北各族民众奋起抗战。从乌苏里江畔到长白山脉,从辽河东岸至大小兴安岭,抗联将士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开辟游击战场,建立革命根据地。

  1934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满洲省委:“必须把建立和扩大革命政权与革命根据地的任务,提到实际的工作日程上来。”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东北各地抗日武装积极开辟根据地。至1935年前后,全东北已形成数块规模较大的游击区,成为抗联坚持长期斗争的战略依托。

  1933年春,杨靖宇率领南满游击队在磐石一带建立红石砬子、石虎沟等游击根据地,这些地方成为南满抗战的核心区域。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副馆长邢燕来介绍说,1934年4月,人民革命军向辽东山区挺进,在桓仁、兴京、本溪、凤城、宽甸等地建立以老秃顶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最终形成横跨9县、方圆数百里的南满抗日游击区。不久前,在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的夹道子河畔,考古人员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抗联兵营遗址。这里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以下简称“第一路军”)的军部驻地。遗址中出土的多件生活用品和武器残件,为研究抗联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在东满,抗日军民1934年冬先后建立了车厂子、奶头山两大根据地。其中,位于安图的奶头山根据地是东满地区最后创建的根据地,根据地内人口达2万余人。

  在吉东,1933年秋,救国游击军在密山南部、穆棱河南山区建立了根据地;同一时期,中共密山县委游击队在密山西部哈达河沟里另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1935年夏,部队以方正县大罗勒密前五家子、陈家亮子山区为根据地,并修建了密营。

  在哈东,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成立后,游击区扩展到牡丹江沿岸;1936年,主力部队抵达汤原,与当地抗日武装共同建立了汤旺河后方根据地,全区人口达15万。

  在吉北,汪雅臣所率部队(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在五常县东南山区,以九十五顶子山、西鸭架岭为中心建立了巩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此坚持斗争长达10年。

  至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已创建十余处根据地,形成覆盖全东北的游击网络。这些根据地不仅是抗联生存发展的根基,更成为牵制日伪军、配合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

  户户支援

  如今的本溪桓仁高俭地村,是隐于山坳的普通村落。

  村头立着一块刻着“中共高俭地村党支部遗址”的石碑,见证着1935年上半年这里400余户村民家家支持人民革命军的往事。

  为形成强有力的抗日力量,各根据地内建立党组织和政府,大力把人民群众组织到各种反日组织中去,普遍地建立了反日会、救国会、农民委员会、少先队、儿童团等反日团体。

  沈阳军区军事百科编审室原研究员孔令波在《抗联游击根据地的创立与建设》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当时“南满反日会遍布南满地区17个县,会员6000余人。东满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就有反日会会员1.9万余人。许多群众性的抗日斗争,都是由反日会组织发动的。”

  党还在反日会和青年群众组织中选拔战士输送到游击队、抗日联军中去,不仅壮大了队伍,更使抗日军队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游击根据地,农民委员会、反日会、妇救会等积极组织群众,为游击队侦察、带路、送信、运输、筹办粮食、收容伤病员;根据地党组织还利用反日会设立了遍布城乡、红色区域和敌占区的地下交通站。1935年秋,中共桓兴县委宣传部长兼妇女主任朴金华,在仙人洞附近村镇,1个月内组织起5个反日妇女救国会,发展30余名妇女会员。妇救会成立后,为人民革命军和其他革命团体做饭、做军服军鞋、缝补衣服、加工粮米,还负责收养伤病员等工作。

  在根据地还普遍地建立了农民反日自卫队、青年义勇军、农民游击队等群众性武装组织,形成了一套游击队和群众武装相结合的体系。他们平时保卫根据地,战时配合军队作战,这些群众武装虽然装备很差,但是战斗十分勇敢。

  自力更生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内,有不少长满杂草的深坑,90多年前,这些深坑里装满了抗联战士们最珍贵的粮食。

  “因为保护密营需要,加上流动性强,抗联部队很难耕种粮食,由于日伪军频繁讨伐与经济封锁,根据地群众肩负起农业与军工生产的重任。”邢燕来解释。抗联粮食主要靠群众征集与富户捐献,根据地党政部门组织部队帮助农民解决牛马、种子、口粮等问题,保障春耕。有时候,还会组织生产竞赛,优胜者给予奖励。以至于很多根据地内呈现生产发展和生活比较安定的景象,与敌占区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其他地区群众纷纷向根据地内搬迁。

  根据地同时开展军工生产:东满有4个小型兵工厂,18名工人能制造五六磅重的土炸弹;1937年初,勃利县驼腰子金矿暴动工人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后为抗联第11军),在桦川县七星砬子密营建成修械所,后发展为北满最大兵工厂,设修械、弹药、制枪车间,研制“匣橹子”手枪,生产冲锋枪、手榴弹。此外还有被服厂(东满抗日部队军服多为自制)、印刷厂(印刷标语、报刊、教材)等。这些工厂虽规模小、设备简陋,却在艰苦环境中为军需供给、战争支撑和根据地巩固发挥了关键作用。部分根据地还创办了学校,如珠河党组织与反日会在太和北沟建革命小学、在蜜蜂园子建免费小学,由第三军干部任教并编印教材,结合抗战形势开展革命教育。

  战斗基地

  每到天气暖和了,本溪桓仁高俭地的吴振海总会去邻村的抗联烈士陵园台阶上坐一坐,再哼上一首《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吴振海的父亲叫吴文全,参加抗联那年只有15岁,杨靖宇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歌曲,吴文全就是第一批传唱者。

  吴振海说,父亲曾和他说,当年根据地里有许多歌唱队、宣传队,演出有关抗日斗争内容的曲目,进行战地宣传和慰问。学识字和教唱抗联歌曲的活动随处可见。这些铿锵军歌,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和斗志,为战士们“打胜仗”奠定了基础。

  当然,要打胜仗除了气势,更需要战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抗联战士们在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中,形成了灵活实用的游击战术。而他们用以隐藏和休整的正是这一块块大大小小的根据地。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天桥沟景区草木葱茏,顺着木制的栈道行至“鹰嘴砬子”下的瞭望哨遗址,视野豁然开朗,整片山谷尽收眼底——当年杨靖宇和其他抗联战士们就是在这里监视敌军动向的。

  “抗联根据地有很多密营,多建在地势险要、靠近水源,进可攻、退可守的隐蔽之地。”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介绍,夏季战斗时,这些被当地人称作“地戗子”的密营保证战士们能迅速出击、回撤;冬季修整时,根据地又能保证战士们的基本生存需要。1937年,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军一师游击连就被敌人困在老秃顶子山上,战士们在已经被破坏的密营里,啃食了三天的蜂蜡才坚持下来。

  星罗棋布的抗联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战史上永不褪色的“红地盘”——它们以军民一体的组织形态,将生产建设、武装斗争、文化宣传熔铸成反抗侵略的钢铁长城,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敌后基础。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