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篷
暑假期间,辽宁省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延长,对于渴望深度探索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在“古代辽宁展”,我仿佛穿越时空,见证这片土地从史前社会的文明曙光,历经商周的方国林立、秦汉的开拓融合、唐宋的多元共生,直至明清的繁荣发展。展厅里,那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身形蜷曲似胚胎,仿佛凝聚着远古先民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北燕时期的鸭形玻璃注,造型独特,在灯光下折射出迷人光芒,让人惊叹于古代玻璃制造工艺的精湛。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历史的亲历者,将千年前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
从辽博出来,我的博物馆之旅并未停歇。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成了我的下一个目的地。一进入馆内,巨大的辽宁巨龙骨架便矗立在中庭,仰头望去,瞬间感受到史前巨兽的压迫感,仿佛穿越回了亿万年前的恐龙时代。这里藏着地球生命演化的惊天秘密,是中国乃至全球展示热河生物群化石顶级殿堂之一。镇馆之宝——辽宁古果,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封印着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改写了植物演化的历史,见证了生命之春的起点。还有那中华龙鸟化石,骨骼周围清晰的羽毛印痕,是恐龙向鸟儿演化的铁证,彻底颠覆了我对恐龙的印象。带羽毛的恐龙家族成员,如小盗龙拥有4只翅膀,像滑翔机一样在林间穿梭。早期鸟类明星代表孔子鸟,以及在恐龙脚下顽强求生、细节保存连毛发都清晰可见的早期哺乳动物化石,都让我对生命的演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这里,每一块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生命的故事。
辽宁省民俗博物馆,像一本生动的民俗百科全书,展现着辽宁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馆内通过实物、图片、场景复原等方式,呈现了辽宁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技艺、节日庆典等。精美的剪纸作品,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图案;精致的满族刺绣,针法细腻、色彩斑斓,绣出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的向往;还有那热闹的东北二人转场景复原,让我仿佛听到了欢快的唱腔与锣鼓声,感受到东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深入了解了辽宁的民俗风情,体会到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生命力。
我在博物馆间穿梭,在文物与展品中探寻历史的脉络,仿佛触到了5000年的温度。新石器时代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青铜时代的短剑墓群,北魏万佛堂石窟,辽金奉国寺大雄殿,明代兴城古城,近代旅顺口建筑群……
文化的血脉,就这样在无声凝视中完成传承。我忽然明白博物馆的神奇地图不在囊中,而在心上——当朝阳化石、辽西佛窟、沈阳故宫在记忆里连缀成线,脚下的黑土地便显露出文明的肌理。这地图没有边界,它的起点是这个夏天推开的第一扇博物馆大门,而终点,永远在下一个渴望了解“我们是谁”的心灵深处。
责编:姚晟琦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